心靈蒙塵,制度也會蒙羞

時間:2012-07-31 11:04   來源:人民日報

  20多年前,曾聽一位朋友講其母親的故事:她出公差時,會把用過的汽車票分別放在衣服兩邊的口袋裏,公事的放一邊,私事的放另一邊。在她的理念裏,辦私事的車票不能讓公家報銷。

  故事講的是幾十年前的事情。在我小的時候,這種做法並不稀罕。那時,在人們的觀念裏,公與私是分明的,“不能佔公家便宜”的道理婦孺皆知。連三四歲的孩子在馬路邊撿到一分錢,都會交到警察叔叔手裏,因為孩子知道,錢是別人的,自己不能要;因為,他們學的歌裏就是這樣唱的:“我在馬路邊撿到一分錢,把它交到警察叔叔手裏邊。叔叔拿著錢,對我把頭點……”

  如今,那曾經熟悉的歌聲我們偶爾還會聽到,但當年隨處可見的畫面卻很難見到了。4年前,有人曾描述這樣的親歷:其8歲侄子在公園裏撿到一角錢,隨後交給了附近的警察。警察接過錢後,轉身就扔了。孩子不解:警察叔叔怎麼把錢扔了?

  其實,被扔掉的豈止是一角錢?!

  30多年來,我們這個曾經一窮二白的國家,無論是經濟、社會還是百姓生活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大多數國人擺脫了缺吃少穿的困窘日子而過上了豐衣足食的生活。百姓的腰包逐漸鼓起來了,政府更是越來越“財大氣粗”。2011年,我國財政收入已達103740億元(而1971年這一數字僅為744,僅為現在的一個零頭);2010年,我國已超越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然而,在經濟快速發展、國家日益強盛、國民生活不斷改善的同時,我國的鋪張浪費現象也越來越普遍、越來越嚴重,奢靡之風愈演愈烈,公款揮霍浪費日甚一日。

  從6月5日至今,讀者來信版用8期的篇幅,推出了“曬曬‘公家’的鋪張浪費”系列報道。讀者、網友“曬”出的充斥于行政機關、企事業單位包括農村基層的形形色色的鋪張浪費現象和事例,都是社會現實的典型反映,《“以長官意志為轉移”的地標》、《領導換一屆招待所裝一回》、《“送溫暖”不及招待費花得多》之類的事情,如今仍在許多地方不停地上演……

  為何在我們這樣一個有著勤儉節約傳統、尚有1.28億貧困人口(家庭每人平均純收入2300元人民幣/年以下)的國度,“公家”鋪張浪費現象卻如此普遍、如此嚴重?為什麼上百個紅頭文件、無數個禁令管不住公職人員一張嘴、一雙腿?除了約束制度機制的缺陷外,人對自我的放縱,道德感、羞恥感的減弱甚至喪失無疑也是重要原因。

  當今國人,大都忙於對權力、物質、財富、業績、享樂的追求中,內心被各種各樣的慾望佔據、充滿,沒有了反觀、自省的時間與空間。現在還有多少人會思考人應該是怎樣的、人的行為的尺度在哪兒之類問題?許多人心靈蒙塵已久卻不自知。一些利欲熏心的人,已經沒有做人的底線,沒有道德感、正義感、羞恥感,沒有對法律的尊重、對職業或職務的敬畏,更沒有公與私的界限。毋庸諱言,在觀念裏沒有公與私的嚴格界限,在當今中國已非常普遍,所以,吃公家的、用公家的、拿公家的、花公家的就變得自然而然、司空見慣;所以,濫用公權力、以權謀私、揮霍公款、鋪張浪費等才會屢禁不止,久治難愈。所以,不斷強化的制度、一再重申的紅頭文件、措辭嚴厲的禁令,形同虛設,熟視無睹。

  心靈蒙塵,制度也會蒙羞。因為,任何制度都是人定的,也是靠人去執行的、監督的。缺少了人的自律與自覺,任何法律、制度、規章都可能成為一紙空文。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有法不依、違法不究行為之所以在我國大量存在,是因為許多人無心去做,無心去管。心裏無尺度,眼中無制度。沒有了做人的標準,怎能盡人事?所以,我們在完善制度的同時,更需要心靈的重塑、道德的重建。(趙蓓蓓)

編輯:許娜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