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推進文化建設的關鍵環節

時間:2012-07-20 10:34   來源:人民日報

  文化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佈局的重要組成部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鬥目標的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實現,都離不開社會主義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需要把握幾個關鍵環節。

  “鑄魂”——突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解決文化發展方向問題。文化建設固然需要開展各種文化活動,但它們是“體”,而不是“魂”;文化建設必須重視“鑄魂”,否則就會迷失方向。“鑄魂”,就是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具體説來就是,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堅持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武裝全黨、教育人民,堅持用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指導新的實踐;努力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國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設全過程,建設和諧文化,培育文明風尚;圍繞增強誠信意識和責任意識,切實加強公民道德建設。

  “定位”——明確文化建設的歷史條件與時代背景,解決文化發展方位問題。任何一種文化都有自己的傳統和特點,只能從特定的歷史條件與時代背景出發去建設、去發展。只有繼承和弘揚自己的優良傳統,文化發展才有客觀根據,文化創新才有堅實基礎。任何一種文化都帶有明顯的民族特色或地域特色,這種特色是文化發展的“根”,丟掉了“根”就不可能發展。我們不能照搬別人的文化,而只能根據自己的實際,學習借鑒別人文化建設的經驗,推動文化的發展和創新。

  “育種”——激活文化發展的內在活力,解決文化發展動力問題。文化事業是人民群眾的事業,是以人民群眾為主體、為人民群眾謀利益的事業;文化生産的源泉在人民群眾,文化創新的主體是人民群眾,文化發展的動力在人民群眾。只有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文化發展才能始終獲得最廣泛最可靠的群眾基礎和不竭的力量源泉。因此,推進文化建設,既要向基層“送”文化,也要在基層“種”文化。一旦文化的“種子”在基層生根發芽,就會激發文化建設的強勁動力,文化建設就會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創造力。只有億萬人民群眾廣泛參與、積極投身這一事業,才能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因此,必須積極為人們投身文化建設提供良好條件和氛圍,使人民群眾真正成為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主力軍。

  “化人”——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解決文化發展目的問題。文化發展的最終目的是“化人”,即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文化利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無論文化事業還是文化産業的發展,其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應當是最廣大的人民群眾。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文化利益是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最緊要和最具決定性的因素,文化建設首先應考慮並滿足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文化利益要求。因此,在解決人民群眾物質生活問題的同時,應特別關注“文化民生”問題,比如,給基層群眾提供文化食糧,組織有關方面多編寫、製作適合基層群眾需要的科技知識讀本、影視節目和其他文學藝術作品、資訊網頁等。有些文化産品可以對基層群眾實行優惠,如免費贈送書籍、報刊、錄音錄影等。

  “協奏”——形成文化建設的合力,解決文化發展機制問題。文化建設具有全局性,如果只有宣傳文化部門的“獨奏”,而沒有各方面的“協奏”,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局面就很難形成。因此,各級黨委和政府應把文化建設擺在全局工作重要位置,深入研究文化工作的新情況新特點,及時研究文化改革發展的重大問題,牢牢把握文化改革發展主導權;宣傳文化部門應站在全局的高度,善於總攬而不包攬,重點抓好文化改革發展的組織、策劃、協調和指導;各行業應重視和參與文化建設,善於找到文化建設與自身工作的結合點,共同推進文化建設;各級各類媒體應積極聯動,為推進文化建設營造良好氛圍。

  “利器”——推動高新技術在文化領域的運用,解決文化發展抓手問題。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推進文化建設,離不開必要的抓手。在資訊發達、思想開放、文化多元的新形勢下,有的單位做文化工作依然停留在拉橫幅、貼標語、出宣傳欄等老辦法上,缺乏吸引力,亟須改變。比如,當前網際網路越來越成為人民群眾掌握資訊、觀察形勢、了解政策、接受教育、進行娛樂的重要窗口,越來越成為文化工作和文化建設的重要載體。這就要求我們善於運用先進的網路技術擴大文化工作的影響力,大力推進傳統媒體向數字領域和網際網路領域延伸,拓展網路報、手機報、網路電視、手機電視、移動媒體等新興傳播陣地;善於運用和管理以網際網路為代表的新興媒體,在與網民的交流中搭建黨和政府與人民的連心橋。(王瀚林 新疆生産建設兵團黨委宣傳部副部長)

編輯:許娜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