濫用緩刑損害“醉駕入罪”威懾力

時間:2012-05-25 11:20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著眼于現實,醉駕緩刑的口子一開,便極有可能被濫用,所謂視情節而定就容易異化為視權力、關係、金錢而定

  目前,最高人民法院正在對全國醉駕案件進行調研,並醞釀出臺相關司法解釋。據悉,“醉駕入罪”實施一年以來,全國警方共查處醉駕案件36.8萬起,同比下降四成,北京、上海的醉駕下降幅度達七成。但在司法實踐中,不同地區對醉駕案件的量刑存在明顯差異:北京在判決醉駕案件中,實刑率達到99%;廣東、安徽、重慶適用緩刑比例超過40%;部分地方法院判決緩刑的比例高達73%;合肥市廬陽區從去年5月到今年2月判決的25起醉駕案件中,被告每人平均被適用緩刑。(5月23日《新京報》)

  從數字上看,“醉駕入罪”效果良好,醉駕案件明顯下降。而且,實際效果可能更好,因為自去年5月以來,各地警方都加大了布控、檢查力度,醉駕行為被查處的概率較之以前明顯上升。概率上升而數量下降,意味著實際醉駕行為的下降幅度超過四成,“喝酒不開車、開車不喝酒”正在成為更多司機的習慣。

  而令人擔憂的是,醉駕緩刑有被濫用的跡象。“醉駕入罪”與“醉駕入刑”是相互聯繫又有所區別的兩個概念,刑法修正案(八)將醉駕行為規定為犯罪(危險駕駛罪),並規定了量刑標準,但在司法實踐中,犯了罪的人未必會坐牢,緩刑的大量使用,使得很多醉駕司機逃脫了刑罰,起不到應有的懲戒作用,而沒有“懲前”就難以“毖後”。在某種程度上,“醉駕不入刑”架空了“醉駕入罪”,消解、削弱了法律的威懾力。人們更有理由擔心,“醉駕入罪”實施第一年尚且如此,以後的處罰可能更加心慈手軟,致使酒駕、醉駕行為出現反彈。

  合肥市廬陽區從去年5月到今年2月判決的25起醉駕案件中,被告每人平均被適用緩刑,這種情況讓人匪夷所思:難道這25人的醉駕行為都是“情節顯著輕微”、“社會危害性不大”嗎?人們呼籲醉駕一律入刑,廬陽區卻反其道而行之,實行醉駕一律不入刑。可以説,這是典型的濫用緩刑,違背了立法本意,甚至違反了法律規定。

  在一個刑罰尺度統一的國家,有的地方醉駕緩刑率只有1%,有的地方則達到73%甚至100%,這種現象極不正常,它不僅損害了法律的尊嚴和刑罰的嚴肅性,而且製造司法不公和社會不公。要知道,在人情關係氾濫、一些人總是試圖用權力和金錢擺平一切的現實下,如果對醉駕緩刑缺少嚴格約束,那麼享受緩刑待遇的可能大多是有權、有錢的醉駕者,一些司法機關也很可能將緩刑作為尋租工具,司法腐敗將不可避免。

  從道理上講,對於情節顯著輕微、社會危害不大的醉駕行為,在判其有罪的前提下適用緩刑,未嘗不可,也符合刑法“寬嚴相濟”的原則。但是,著眼于現實,由於人情關係氾濫,權力和金錢能量巨大,那麼醉駕緩刑的口子一開,便極有可能被濫用,所謂視情節而定就容易異化為視權力、關係、金錢而定。權衡利弊,筆者認為,“醉駕入刑”還是一刀切為好,不管什麼人,不管出於什麼原因,不管情節如何,不管事後認錯態度怎樣,只要他醉酒駕車,就應一律“入罪”、“入刑”。

  實際上,醉駕犯罪的刑罰並不重,沒有造成人身傷亡和財産損失的醉駕最多只有6個月刑期,這是醉駕者應當付出的代價。何況,“6個月以下”的刑期本身就給了法官自由裁量的空間,可對不同情節和危害程度的醉駕適用不同的刑期,同樣可以體現司法的“寬嚴相濟”。但前提是醉駕一律入刑,任何醉駕者都不能逃脫刑罰,既為體現“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也為更好地遏制醉駕。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