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任危機重重,中國紅會如何走出“塔西佗陷阱”?

時間:2011-08-03 14:00   來源:人民網

中國紅十字會總會捐贈資訊發佈平臺7月31日上線試運作,圖為發佈平臺截圖。

  紅十字會的公開透明一直是公眾高度關注的話題,尤其是“郭美美事件”以來,紅十字會的一舉一動都備受矚目。近日,中國紅十字會總會捐贈資訊發佈平臺上線,但被細心網友發現諸多紕漏。越公開,漏洞越多,越解釋,越被抹黑,紅十字會像是掉進了“塔西佗陷阱”:當一個部門失去公信力時,無論説真話還是假話、做好事還是壞事,都會被認為是説假話、做壞事。面對聲聲質疑,中國紅十字會該如何重挽公眾信任,走出“塔西佗陷阱”?

  資訊平臺要專業 豈能“帶病上線”

  善款數據的出入,哪怕是因錄入差錯,也很容易影響慈善機構的公信力。慈善機構除了要具備責任感之外,還要專業。

  知名時事評論員曹林在新京報撰文説,紅十字會這個查詢平臺,目前還沒有做到這點。比如,明明統計的是玉樹地震的捐款,可打開網頁,發現有的捐款時間早于地震;除此之外,善款使用情況也過於簡單,相比于一些民間慈善機構,專業性顯得很不足。紅十字總會應該明白,身為慈善機構,面臨公眾的“挑剔”的眼光是一種常態,最好的應對辦法是以最大的責任心去完善、改進。捐贈資訊發佈平臺,不僅要讓公眾看到善款的去向,還要展現出紅會的責任心和專業水準。

  深圳特區報刊發廖保平文章則認為,這個平臺是“帶病上線”,數據混亂、漏洞多多,恐怕不能簡單地歸結為“技術紕漏”,更不是“難免會有差錯”,“發佈平臺還不是盡善盡美”等等可以搪塞的,而是紅十字會在用什麼樣的態度來面對慈善的問題。他認為,只有對善人、善心、善行、善款本身懷著敬佩和感懷,才能夠“以心交心,珍貴如金”,用心去做一個準確無誤地傳遞愛心的慈善傳遞者。

  重挽公眾信任 須苛刻檢討自身

  面對網友們指出來的無法回避的紕漏,當紅十字會以“工作量大”、“成本太高”作為説辭時,它可能未意識到,這是對自己存在價值的一種根本性消解。

  “正確的方向配以正確的態度,就仍然存有留住公眾信心的一線希望。”南方都市報社論説,在郭美美事件之後,紅十字會曾向社會承諾,要做到“兩公開兩透明”,即捐贈款物公開,財務管理透明,招標採購公開,分配使用透明。目前的捐贈資訊發佈平臺,充其量不過是在第一個“公開”上剛剛邁出了一小步而已。既然是紅十字會苦心研發的資訊發佈平臺,僅僅承載一項功能未免過於浪費,如果真有誠意重挽公眾的信任,除了提供詳明的捐贈資訊,紅十字會的財務收支、招標採購等情況也必須全面公開。

  對於一家有著全國和國際影響力的公益組織而言,僅僅公開重大自然災害捐款資訊及善款使用情況,與公眾的期待、法律的要求相差甚遠。第一財經日報刊發資深公益人士評論也認為,紅十字會應當做的是,公佈所有的捐款資訊及善款使用情況,而不僅僅是重大自然災害。公開才有價值,透明才有意義。而透明則是對外籌款的公益組織的必修課,而不是選修課。

  中國青年報刊發胡印斌的評論更是強調,公眾對於紅十字會此番的捐贈公開抱有很高的期望,萬不可走走形式就行。事實上,這也是紅會扭轉其公眾形象的良好契機,那就是以一種更開放、更公開的姿態應對公眾的質疑,這樣才有可能渡過危機,重新塑造公眾形象。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