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公”不能“選擇性公開”

時間:2011-07-27 10:02   來源:新華網

  截至前天,98個中央部門中,七成多的中央部門的“三公經費”逐一亮相。對“三公”的關注源於民間,人們想探究“一盒煙一壺油,一頓飯一頭牛,屁股坐著一座樓”的現實版本——每年政府到底花掉了多少錢?然而,兩個月以來,各部門“精煉”的表格和簡短的註釋,對於不具備專業知識、不清楚相關背景和標準的普通百姓而言,不啻于深奧、難懂的“天書”,渴望知情的公眾,普遍感覺不解渴。(《京華時報》7月25日報道)

  從公開內容簡單粗陋,面對質疑不予回應,從而被公眾質疑“為公開而公開”;到公開內容無人把關“自説自話”,從而被質疑為“選擇性公開”;直至很多部門“吸取教訓”,苦心選擇週末扎堆公佈,避免引起過多的注意,都在明白無誤地告訴人們:“三公”公開目前還處於推一推、動一動的被動狀態。做法上絞盡腦汁,耍點小聰明,是“態度不積極”的必然反映。對此,公眾全都看在眼裏,有關專家更是呼籲,不要低估百姓的智商。那麼,在監督“三公”支出方面,公眾的智商又體現在哪呢?

  其一,公佈的數據多數人看不懂,不等於沒人能看懂。網友中,往往是“藏龍臥虎”之地,對官場情況熟悉的,甚至對你那個機關、你那個部門情況熟悉的人,都有可能出於各種目的,披個“馬甲”在網上揭老底。而這樣的人,因為情況熟、門檻精,揭露問題直擊要害,往往成為網友們普遍擁戴的“意見領袖”,資訊傳播力度也往往大得驚人。這種“開口小,捅的深”的殺招,常常讓一些瞞天過海者始料未及,難以招架。

  其二,百姓看不懂枯燥的絕對數,不等於放棄對相對數的追問。動輒千萬、上億的數字,也許會讓百姓看得如雲裏霧裏,但是誰都明白,“三公”公開是對政府監督的需要。你的資訊只有體現了客觀情況,能夠讓人看得清楚明白,可以進行基本的對比分析,監督才有可能,這就需要更多以“率”為主的相對數,以及對“率”做出詳細説明來支撐。達不到這個要求,百姓的追問肯定不會停止,被動的角色就無法轉換。

  其三,百姓看不懂數據概念,不等於不會向生活尋求答案。如今的“三公”消費,很多並不是預算超支那麼簡單,更多還是當事者理直氣壯、公眾覺得極不正常的“制度性不公”。但是,只要“政府在花納稅人的錢”這一點無法改變,百姓監督的眼睛就不會閉上。某個人是什麼身份,某輛公車屬於哪個部委,某個活動是哪個機關主辦的,這個人、這輛車幹了什麼,這個活動藏了什麼污、納了什麼垢,也永遠會成為你這個機關“三公”的生動佐證。

  七成多中央部門的“三公經費”逐一亮相,儘管人們還有諸多不滿意,但筆者認為,有了數字就算破了題。至於深奧、難懂、不解渴,百姓們大可不必失去信心。因為從大的潮流趨勢看,“三公”公開是我國民主政治建設的重要一步,為誰公開,誰來公開,怎麼公開的問題,必然會在網民的持續關注、中央高層的不斷推動下逐步解決。作為百姓的我們,不可能總是在枯燥的數據面前目瞪口呆。

編輯:王亞男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