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從汶川到蘆山

時間:2013-04-28 14:33   來源:新京報

  從汶川到蘆山,從政府層面的應急機制到資訊暢通水準;從受災群眾的心理到志願者的行動;從社會各界對災區的救援措施到媒體的報道視角和水準,都在發生變化。

  時間間隔5年,距離間隔160公里,汶川和蘆山想不到又以這樣的方式聯繫在一起。5年前汶川大地震發生的最初幾天,蘆山和寶興,作為僅存的西線入汶通道,為日夜奔流的抗震大軍,提供了巨大的支援和幫助。如今,他們成為地震的中心。

  那麼,5年了,從汶川到蘆山,究竟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化?兩個地震災區,從政府層面的應急機制到資訊暢通水準;從受災群眾的心理到志願者的行動;從社會各界對災區的救援措施到媒體的報道視角和水準,都有了些什麼樣的變化?

  與5年前相比,地震預警從無到有,5年前汶川未對地震發出預警,而5年後的蘆山,4月20日8時02分48秒,一條地震預警資訊在四川省內4000多手機用戶,20多萬全國各地微博粉絲,26萬北川、汶川電視觀眾眼前傳遞。在地震波來襲前,它分別為成都、汶川、北川等地群眾提前28秒、43秒和53秒發出預警,甚至對處在重災區的雅安城區,也提前了5秒,從而讓不少人成功避險。這套地震預警系統研發,始於2008年汶川地震後。

  與5年前相比,官方在應急響應啟動的時間上發生了巨大變化,應急機制啟動時間——蘆山:58分鐘;汶川:72分鐘。4月20日8時02分蘆山地震,上午9時,中央各部委發出應急響應。汶川地震5月12日14點28分發生72分鐘之後,國家減災委、民政部于12日15時40分緊急啟動國家應急救災二級響應,並於當晚22時15分將響應等級提升為一級響應。

  與5年前相比,對待生命線運輸問題上,5年後的蘆山地震中,官方和民間都強調為救災讓路,在地震發生後,無論官方還是群眾,都通過短信和微博等形式,呼籲為生命線讓道。成都人自發地傳播坐公交或走路上班的資訊,讓出生命救助線的呼籲。無論是官方還是民間,都更加看重並將“科學”“理性”作為救援理念。

  與5年前相比,在資訊公開方面,蘆山發生4個多小時後,四川省政府舉辦了首場新聞發佈會。比5年前的汶川特大地震災害第一場新聞發佈會整整“提速”了22小時,雖然,相比于網路時代的即時碎片化的海量傳播,4小時的傳播時間並不是沒有提升空間,但在資訊的權威性和準確度,以及管制尺度上,5年後有了明顯的變化。特別是在震後第三天,官方資訊對盛行于網路的幾大謠言各個擊破,並且被民眾接受,其意義更大於資訊傳播速度的提升。

  還有包括民眾對地震的態度和感知,也發生了巨大變化。與512之後成都街頭近一月才消失的帳篷大軍不同,5年後的蘆山地震當天,成都大街上沒有一頂帳篷;與5年前災區重型機械緊缺的狀況相比,這次蘆山地震災區由於大型建築未出現成片倒塌且機械設備供應充足,有些機械甚至顯得無用武之地;5年前難得一見的“生命探測儀”,現在也隨處可見一點都不稀罕……

  變化的不僅於此,還有包括紅十字會在網路上收到的數萬個“滾”,還有媒體上偶爾可以看到的“我冷我餓”,還有賑災出勤率很高的韓紅的“粗口”,還有包括對遇難志願者和婚紗主持人等災區新聞的不同角度解讀,還有漲價被砸被停業的麵館……

  還有很多明裏暗裏甚至只能意會的變化和差異,難以一一盡書。理性地看,這兩次相隔5年的孤立地震,其實是有太多的不一樣。這其中的不一樣,包括震級和烈度的差異,以及受災的區域差異。這些都是無法人為控制的。但有一點,在我們應對的心態和措施上,這種變化,具有很大的進步性。有人甚至將汶川大地震5年後的蘆山地震,當成對我們的一次復檢,在這次檢驗中,所有的欣慰和遺憾,都是具有重要意義的。(紙刀 媒體人)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