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防止救援“冷熱不均”

時間:2013-04-25 07:48   來源:廣州日報

  面對猝不及防的大地震,記者在災區採訪看到,震後救援和賑災局部仍存在“冷熱不均”現象:在通往震中地區蘆山縣、龍門鄉的路上,排隊擁堵著大量運送救災物資和人員的車輛,雖然當地採取了交通管制措施,但擁堵仍非常嚴重。即便在一度成為“孤島”的寶興縣,在寶興縣靈關鎮的臨時安置點,十幾支地震次日從周邊地區趕來的醫療救護隊坐診接治傷員,但當地重傷員已在當天上午之前轉運到成都、天全等地救治,在安置點的輕傷員,還沒有現場的醫護人員多,一些醫護人員顯得無事可做。

  而就在距離靈關鎮幾公里外的地方,有的受災鄉村,還沒有救援和醫療隊伍到過。與震中周邊造成擁堵的救援景象相比,這裡幾乎成了被遺忘的角落。那些被忽略的災區,可能因為救援不及時,困難沒能及時被紓解。危難中的救援,需要少些錦上添花,多一些雪中送炭。

  災難後人們更關注熱點和標誌性地區,救援出現冷熱不均,幾乎每次救援中都不同程度存在,不能簡單歸咎於愛心的不理性。畢竟,絕大多數救援者和願意表達愛心的人,無法掌握災區的詳細情況,只能根據公開披露的資訊和報道,來決定自己愛心的投向。對災情的關注度和救災資源,都是跟著資訊走的。因此,災區資訊的及時全面披露、救援力量的科學調配,顯得十分重要。

  這首先是當地政府要加強領導。在抗震救災中,政府無疑是最大的組織者和主心骨。也只有有關部門,才能掌握和發佈權威的災情資訊,調動強有力的救災資源和力量。及時收集、登記受災情況,迅速調集災區最急需救援力量和物資,對社會救援力量進行科學指引,甚至採取交通管制、緊急狀態等措施,都是分內之事。在不可意料的災難發生時,除了群眾平時的防災訓練和自救,政府永遠是最可依賴的救援主力。在及時發佈準確災情、科學調配救災資源上,政府也應發揮主導作用。

  此外,新聞媒體和民間組織,也可以發揮自己獨特的優勢。經過專業訓練的民間組織,在災害救援上能深入到政府部門無法完全抵達的角落,發揮毛細血管的作用。而每個稱職的記者,都應該是一棵消息樹,樹起在每一處有災情的地方,提醒和監督救援部門及時施救。(新華社記者 丁永勳)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