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鐵禁食當心“泛法律化”

時間:2013-04-02 13:08   來源:法制日報

高岳/畫

  上海地鐵車廂內的飲食行為或被禁止,昨天亮相並徵詢公眾意見的新版《上海軌道交通管理條例》,已經將“在車站、車廂內飲食”列入禁止行為。該修訂草案日前在上海軌道交通俱樂部論壇網站徵詢民意(4月1日東方網)。

  對於地鐵“禁食”,約90%的網友表示質疑,“早餐在地鐵內吃個麵包也不行嗎?上班趕路的人傷不起啊”……這表明,如果地鐵“禁食”沒有民意基礎,強制立法,就可能會引起民意強力反彈。

  毋庸置疑,地鐵內吃東西確實不夠文明,尤其是高峰時列車很擁擠,有人吃著餡餅、包子、雞蛋等,氣味大,還容易弄臟別人衣物,確實易引發矛盾。但這並不意味著地鐵禁食需要上升到立法高度,完全可以出臺一個倡導性規範。對乘客的行為予以規範,對於違反者,地鐵管理者可以勸導,勸導無效的,自然會因“觸犯眾怒”而遭到譴責,行為人將會為自己的不文明行為付出代價。這樣的方式也許比強制罰款更能讓人接受,效果會更好。

  説到底,地鐵內吃東西實際上是一個社會公德問題,不宜泛化為法律。法律不是社會秩序的萬能調節器,“泛法律化”的道德訴求,就等於由法律取代了倫理道德,不符合人類創設法律的目的,也加大了公民的守法成本。畢竟,道德和法律有各自調整的空間和邊界,不能相互逾越。不妨試想一下,如果現實生活中,老百姓連在公共場合吃東西都要被立法禁止,對異性吹個口哨、送個秋波都要被立法定性為“性騷擾”,那麼我們所處的這個社會又會是多麼地沒有自由和情趣?

  實踐證明,立法的前提必須是“以人為本”,以保障大多數人的幸福為根本出發點。如果地鐵“禁食”立法達不到這個目的,反而讓九成網友大呼“傷不起”,這樣的法律還有必要出臺嗎?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