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8日,全國政協十二屆一次會議在人民大會堂舉行第三次全體會議,全國政協委員、民建陜西省委副主委周新生的發言題目是《儘量讓國人不求人少求人》,他説:我們國人的生活中,存在大量求人的事,生老病死都要求人。(3月10日中國網報道)
“關係”在當下社會的重要性,怎麼形容都不過分,很多時候,它甚至已經成為人們判斷事物的唯一尺規。沒有誰是絕對的強者,也沒有誰是絕對的弱者,但最終所有人都可能成為受害者。原本500元能辦到的事,你得花上1000元……某種意義上,“關係”有多強大,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係就有多脆弱。
這種社會風氣的形成,首先與資源分配不公有關。優質資源總是稀缺的,如果只為少數人享有,人人都會想方設法地成為幸運的“少數人”。其次與權力制約不力有關。“不受監督的權力必然導致腐敗”,這時候權力就異化為尋租工具。然而,不容忽視也最容易被人們忽視的原因,即個人的主觀能動性。難道真的所有事都得求人,否則辦不成事嗎?非也。多數情況下,人們只是想走捷徑,或者本身就對規則和公平不尊重,認為金錢和關係能擺平一切,甚至可能僅僅是出於對特權的迷戀,並以此作為炫耀的資本。更多的人則是出於一種慣性,奉行庸俗的“處世哲學”,隨波逐流。“生老病死都要求人”是一種亟待破除的社會頑癥,解決這些問題需要摒棄社會潛規則、權力濫用等弊端,但首先需要解決的是清除籠罩在我們心中的精神霧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