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掉舌尖上的浪費 建立飲食文明

時間:2013-01-28 15:43   來源:人民網

  飲食中國,有舌尖上的美味,就有舌尖上的浪費。最近有關中國人糧食浪費的數據,讀來讓人觸目驚心。有統計説,中國人一年在餐桌上浪費掉的口糧,能養活兩億人。抽象數字化為現實觀感,就是我們目力所及之處,處處可見吃喝成風、浪費無度:觥籌交錯、推杯換盞之後,幾乎沒有動過的螃蟹、整只雞、整條魚……常組成刺眼的“剩”宴,被當作垃圾倒掉。而這枚硬幣的另一面,是鄉村裏很多貧困人群連飯都吃不飽,是城市裏打工的母親帶客人剩菜給兒子卻慘遭開除的悲情故事。

  中國人愛吃,是因為中國向來都有歷史悠久的“飲食文化”,隨著社會經濟發展,人們生活水準不斷提高,“吃文化”更是風靡廟堂與江湖。不過,飲食既然是一種文化,那麼它的起點就應該是文明,而不是被粗鄙地理解為大吃大喝、鋪張浪費、肆意揮霍。

  著述《隨園食單》的清朝才子袁枚談到飲食文明時就説,一個食客,應具備的飲食文明要做到五戒:戒縱酒、戒耳餐、戒目食、戒強讓、戒暴殄。寥寥數語,表達出對浪費、暴殄、暴食的鮮明觀點和飲食審美追求。當然,對於飲食文明,他更希望看到的是:為政者興一利,不如除一弊,能除飲食之弊,則思過半矣。

  200年前古人倡導的飲食文明,是今日現實生活的鏡子。“除飲食之弊”,就像如今中央向“舌尖上的浪費”亮劍一樣:要求今年元旦春節期間改進工作作風、加強廉潔自律,嚴禁公款宴請等拜年活動,這樣的制度規定,無疑將遏制官場風行的公款吃喝送請、各種奢靡接待現象,上行才能下效,有官員以身作則為榜樣,民間才可能“以吏為師”,建立起真正文明、簡樸、節約的飲食文化。

  很顯然,遏制舌尖浪費,建立飲食文明,需要制度給力。中央改進工作作風的八項規定出臺後,各地出現酒店年會退訂潮就是證明。但規則要真正起作用,避免公款吃喝或“轉戰”內部餐廳,或在酒店公務宴請中“隱姓埋名”,就不能對“舌尖上的浪費”過度寬容,而是必須把它放進監管地帶,該處理、該問責的,就必須按規則去處置。

  建立飲食文明,也需要將反浪費納入公共議題,建立相應規則。需要看到,舌尖浪費並不是中國獨有的現象,其他國家同樣也有浪費的煩惱。比如法國在談到糧食浪費時就説:“每位法國人平均每年扔掉的糧食在20千克至30千克之間,其中有7千克是連包裝都未拆開就直接被扔掉了。”他們也于近日向糧食浪費“開戰”,推出的反浪費計劃,從細節著手,提供節約糧食的好政策與好方法,並將在實踐經驗的基礎上,簽訂全國反浪費公約。

  對舌尖上的中國來説,要戒掉“舌尖上的浪費”,除了建立規則與文明,確定制度與監管,當然也離不開每個個體“起而行之”。只有從我做起,敬畏糧食,避免浪費,才能真正走向“關心糧食和蔬菜”的詩意棲居。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