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八大報告專門辟出一個章節,論述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把生態文明提高到五位一體的高度,對生態文明的作用以及具體戰略的部署,在很大程度吸收了我們很多學者的研究成果”……在日前召開的第四屆生態文明學術沙龍上,與會學者談起十八大報告很是感慨。
然而,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如何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如何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
儘管學者們各種不同觀點的交鋒、質疑相當直接,但“重塑我們的幸福觀”卻是共識之一。
改變增長的定義
“以物質財富增長為標誌的發展,實際上是一種畸形發展,羅馬俱樂部早就指出了這一點,物質財富的增長顯然不能超過生態系統的承載限度。所以,如果把物質財富的增長規定為發展的必要條件,那麼發展就是不可持續的。但科技萬能論者們認為科技能夠解決一切。”
清華大學人文學院哲學系教授盧風説,迄今為止多數人仍然認為發展必須涵蓋經濟增長,認為經濟如果不增長了那就不能叫發展。但是,如果為了謀求真正的可持續的經濟增長,就必須改變經濟增長模式或者改變産業結構,甚至還必須改變經濟增長的定義。也就是説,我們不能再像以往那樣認為經濟增長必須要蘊含物質財富增長。儘管在現代歷史上的經濟增長一直都伴隨著物質財富增長,但是我以為,現在要重新界定經濟增長的含義。
盧風教授解釋説,我們把經濟分成兩大類,物質經濟以及非物質經濟,也就是如何考慮經濟的非物質化,這是將來保持經濟增長同時又不增加排放的一個重要途徑。在如今的世界中有很多都可以稱為非物質經濟,比如説文化産業就是滿足人們的精神需要、情感需要的。
對此,中國科學院大學教授肖顯靜則質疑,試圖從物質性的增長轉向非物質性的增長,或者説得通俗一點就是文化産業的增長、精神産品的增長,這仍然沒有擺脫增長的桎梏,人類只要一天不擺脫這種枷鎖,最後會不會仍將把自己引入一個不可挽救的境地?
摒棄科技萬能論
建設生態文明的問題已經不局限於人與自然的關係,大家都意識到要解決人與自然的關係必須要先解決人與人的關係,包括人與社會的問題。北京大學教授陳志尚如是説。
“要堅決批判技術主義、科技萬能論,不要以為什麼都是技術能夠解決的!”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周孝正認為,比如説酒駕的問題,光用儀器測量是不能杜絕的。信仰缺失,道德底線全無,只牟取最大利益,以前有人在牛奶裏摻假加水,現在的人是放三聚氰胺,這種惡毒的事情歷史上都罕見。他問道,誠信與道德的問題用技術能解決嗎?
盧風教授對此亦很認同。他説,有一種觀點就認為有了迴圈經濟、技術創新,污染問題就可以解決了。實際上僅僅靠科技創新、靠迴圈經濟是不可能解決污染的,沒有減量化,沒有很硬的節能減排是不行的,迴圈經濟和綠色創新當然可以在一定的限度內減少排放,但是你不能認為還可以一如既往地大量消費,一如既往地浪費。摒棄科技萬能論是建構生態文化的關鍵,也是建構生態文明的關鍵。否則,總是以為科技能夠擺平一切,所謂資源短缺、氣候變化、環境污染都能通過科技改變,這是行不通的。
環保部環境與經濟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夏光強調,生態文明建設表面看是要克服生態危機,解決環境問題;其實,它的根源是社會生了病,所以建設生態文明是一場深刻的、持久的、廣泛的社會改造運動,要用生態文明的觀念來改造人們的舊觀念。
超越物質主義
在當下物欲氾濫的社會氛圍裏,人們的物質需求極度膨脹,人類的生態足跡亦非常之大。因而,生態文明建設一定是與人們所持有的幸福觀、信仰、價值觀密切相關。
盧風教授説,長期以來實際上現代性的價值觀誤導了人們的價值追求,這也許是市場經濟初級階段的一種難以避免的結果。
那麼,物質主義價值觀誤導的是什麼呢?盧風認為,使人們覺得人生的意義就在於多多賺錢、多多消費、多多佔用汽車、遊艇等物質財富,使人們誤以為這就是人生的意義。毋庸諱言,人必須有足夠的物質生活資料才能夠活著,這是誰都明白的道理,但是並非只有不斷增長的物質財富才能生活得有意義,才能生活得幸福,這個道理被現代性嚴重地遮蔽了,這當然與我們時下的文化有關係,我們的社會就是這樣一種氣氛,大家都應該向富人學習,富人就是我們生活的榜樣,這是一種很嚴重的誤導。
盧風表示,為了謀求綠色發展必須要建構生態文化,傳播一種生態價值觀,培養一種健康的人生觀、價值觀和幸福觀。只有當生態文化成為主流文化的時候,人們才不會像時下的一些人那樣,認為人生的意義、價值和幸福就在於消費、佔有多多益善的物質財富,所以我認為要超越物質主義。 (注:此次學術沙龍由中國環境科學學會主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