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恩來精神”的“DNA”

時間:2012-10-08 13:23   來源:中國青年報

  為什麼周恩來讓幾乎所有的人都對他心懷敬意?又是什麼令整個世界對“恩來精神”保持永恒的青睞?難道不正是因為“恩來精神”有著自己獨特的DNA,而這些基因決定了其經久不衰、歷久彌新的地位。

  “恩來精神”——這是中國100多個“周恩來班”的孩子們對周總理精神的一種“昵稱”;也是筆者在剛剛結束的“依託基地,創建‘周恩來班’成果展示會”上的一個小小發現。

  1986年,江蘇南京的梅園中學初中一年級裏,誕生了全國第一個“周恩來班”;30多年後的今天,在祖國各地涌現了100多個“周恩來班”、“鄧穎超班”。而且,“周恩來班”並不是只出現在周總理的故鄉或他曾學習工作過的地方;在北京的中關村中學、大連的楓葉國際學校、北京資訊科技大學、中國傳媒大學、浙江的同濟科技職業學院……到處都有“周恩來班”孩子們的身影。

  這一點兒也不奇怪!在華夏大地,對周恩來總理的由衷敬佩與愛戴不僅在廟宇高堂;而且,深深紮根在中國的市井坊間,幾乎每一個人的腦海裏都有自己描摹的周恩來——

  校長張伯苓説他“是南開最好的學生”,老師嚴范孫認為“這個學生有“宰相之相”,是“宰相之材”;鄉親們説他“是個真正的好人”;市民們佩服他“為官清廉,勇於擔當”;在普通幹部口中,他“為人正直坦蕩,一生簡樸勤勉”;知識分子則感慨,他尊重每一個人的人格尊嚴……

  在代溝理論大行其道的今天,如果説5年就會有一個代溝,90後們還會對上個世紀新中國總理的故事感興趣嗎?當然,當然!在“恩來精神”面前,不分地域,不分年齡,甚至不分國界,人們都可以找到一個共同的價值判斷焦點。不然,今天的孩子們怎麼會一點不見外地把“恩來精神”引為自己人生路上的“知己”!這是“恩來精神”的魅力,更是真理穿越時空的永恒魅力。

  在90後眼中,到底怎麼看“恩來精神”?聽著來自各地“周恩來班”孩子們的傾心訴説,看著他們充滿活力的文藝表演,我發現,他們對“恩來精神”的確有著不同於前輩的獨特理解。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人,在過去強調階級鬥爭的特殊歲月裏,曾親身感受周總理親民質樸的作風,尤其是在“文革”的風風雨雨中,周總理苦撐危局,力挽狂瀾,人們對他懷有發自內心的深厚感情。而90後們則是從書本上,從口口相傳中認識周恩來——改革開放的成長環境,使他們能夠在平等的精神交流中,走近他,喜歡他,學習他。

  有的孩子説,“恩來精神”不只是個“傳説”,“恩來精神” 的核心是“對國家的擔當”,“周總理的質樸與信念讓我最為佩服”。也有的孩子説,請不要覺得自己還太小,不足以思考什麼,要知道周總理13歲的年紀就樹立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信念。更有孩子説,周總理出門連茶葉都是自備的,走到哪都儘量不花公款。在物欲橫流的今天,我們更需要周恩來這樣的人民公僕……在孩子們的眼裏,“恩來精神”是可望的,通過自己腳踏實地的努力,以周總理為人生楷模,書寫有擔當的人生是可及的。

  一位南開人告訴我:南開中學老校友趙啟正最近曾回到母校演講,他説,周恩來就是南開精神的DNA,周恩來就是南開精神的形象代表。擁有這樣“精神的DNA”,將使我們無往而不勝,就能夠為國家、為人類做更多的事情,這就是我們南開人與別人不同的資源。

  是啊,為什麼周恩來讓幾乎所有的人都對他心懷敬意?又是什麼令整個世界對“恩來精神”保持永恒的青睞?難道不正是因為“恩來精神”有著自己獨特的DNA,而這些基因決定了其經久不衰、歷久彌新的地位。於是我又想到,由此推論,又是哪些因素共同融合成了“恩來精神”最核心的特性?正如胡錦濤在周總理110週年誕辰時的概括:“始終信仰堅定、理想崇高,集中表現為對黨和人民無限忠誠的精神;始終熱愛人民、勤政為民,集中表現為甘當人民公僕的精神;始終顧全大局、光明磊落,集中表現為高度珍視和自覺維護黨的團結統一的精神;始終實事求是、嚴謹細緻,集中表現為求真務實的精神;始終虛懷若谷、戒驕戒躁,集中表現為謙虛謹慎的精神;始終嚴以律己、廉潔奉公,集中表現為無私奉獻的精神。”的確,這六個方面,準確地概括和詮釋了周恩來精神的豐富內涵。

  英國前首相丘吉爾曾斷言,英國人寧可失去整個印度,也不願失去一個莎士比亞。同樣地,“恩來精神”亦是中國精神瑰寶中無可取代的經典。“恩來精神”標誌著中國人的精神高地,形象地詮釋了什麼是中國精神,什麼是中華文化的魂脈。他“不屬於一個時代,而屬於世世代代”。

  親愛的“周恩來班”的孩子們,親愛的90後們,你們是“恩來精神”的接力者,用行動踐行著“恩來精神”,讓所有的中國人為你們而感到自豪、欣慰。雖然,真正承繼“恩來精神”,不是一朝一夕便可煉就、形成的;但只要遠離刻意的作秀與炒作,遠離虛榮與虛無,真正把“恩來精神”內化為我們自身的品格和修養,內化為自覺的人格追求和精神境界,“恩來精神”就會在中華大地薪火相傳,你們就會成為周恩來這樣的人。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