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周”已到非變不可的臨界點

時間:2012-10-08 11:03   來源:齊魯晚報

  一個超長的“黃金周”結束了,很多旅途歸來的人不禁要長舒一口氣,因為假期中所見所聞的各種不愉快、不划算、不安全,讓每一個平安回家的人都體會到了“黃金周”的沉重。

  據統計,今年“黃金周”總計約7.4億人次出行,這個創紀錄的數字可謂“讓人歡喜讓人憂”。如果只算“假日經濟”的賬,“黃金周”確實讓一些部門賺得盆滿缽滿。但是,換個角度再看“黃金周”,公眾完全能夠感受到這份成績背後的成本同樣是高昂的,甚至很難用簡單的數字來衡量。隨著客流量的井噴,各種矛盾在假期中爆發,旅途中的各種“宰客”行為、景區隨處可見的垃圾、高速公路上觸目驚心的事故,都為這個繁華的“黃金周”蒙上了陰影。現在,的確有必要再去回望和審視“黃金周”。

  “黃金周”長假制度始於1999年,並且很快顯示出了拉動內需的作用,1999年國慶第一個黃金周,全國出遊人數就達到2800萬人次,旅遊綜合收入141億元。隨著公眾旅遊意識的提高,旅遊産業對經濟的帶動作用也越來越明顯,但是因為旅遊資源的稀缺和有限,公眾開始逐漸感受到“黃金周”出行和旅遊的種種不便。今年“黃金周”凸顯的種種矛盾,在往年也不是沒有,只不過今年來得似乎更為集中和猛烈。把今年的“黃金周”稱為一個臨界點並不為過。

  與往年相比,今年的“黃金周”確有一些特殊,比如高速公路實行了小客車免費,一些景點的門票價格出現回落,但“黃金周”的巨變還有其更大的時代背景。自“黃金周”長假制度施行以來,公眾的生活方式已經有了巨大的改變。截至今年6月底,全國私人汽車保有量達到8613萬輛,而2001年這個數據才不過771萬輛;按照平均匯率折算,我國每人平均國內生産總值由2002年的1135美元上升至2011年的5432美元。這些數據的變化,意味著中國人在旅遊休閒方面有了更多的便利和資本。如果説十年前確實需要以長假制度把中國人從家庭中引導出來,拉動經濟增長,那麼今天更應該思考的則是如何疏導持續增長的人潮,提高對國民的公共服務水準,以保持社會的穩定有序。

  對於這種不斷蓄積的壓力,有關部門早在幾年前就有所覺察,之所以在2008年取消五一“黃金周”,也是想把更多人的出行分散到其他節假日中。但如果秉持“假日經濟”的固有思維不變,只做“朝三暮四”的調整,就很難有明顯改觀。面對人山人海的“黃金周”,管理部門更應該思考的是如何改變傳統觀念,不能只算旅遊、交通等産業收入,更要算公眾為此付出的其他成本。如果公眾花了更多的錢,得到的卻是更低劣的服務,甚至為此付出重大傷亡,這樣的産業做得再大也失去了本來的意義。

  走到第14個年頭的“黃金周”已經算不上新鮮事物,但對有關部門而言,必須從新的角度看待“黃金周”,深刻認識到傳統的“假日經濟”模式已經走到了極限,單純地把“黃金周”當做刺激經濟的源泉,也可能會竭澤而漁,現在更需要用新的思維方式解決集中出現的問題,公共部門首先要提高服務水準,做好假期的各種預案和預警,讓公共資源造福公眾,把“黃金周”真正變成提高國民福利的“黃金”。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