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新思維破解“掛號難”

時間:2012-09-06 13:52   來源:人民日報

  “掛號難”就是醫改“深水區”的一塊“礁石”。要想搬掉這塊“礁石”,必須善於運用市場經濟規律來解決老問題

  最近,北京協和醫院實行24小時掛號新制度,取消原來每天早晨6點30分掛號的做法,從每晚8點開始挂第二天的號,並可挂未來三天的號。此舉雖然減少了患者半夜排隊之苦,但在號源不增的情況下,只是把掛號早高峰提前到晚高峰。很多稀缺專家號1個小時就被搶空,剩下的23個小時成為擺設。

  近年來,為了緩解“掛號難”,北京協和醫院可謂煞費苦心,傷透腦筋。然而,面對“全國人民上協和”的巨大壓力,無論“遊戲規則”怎麼變,“一號難求”的局面始終無法改變。

  “掛號難”的本質是優質資源短缺,供求關係失衡。隨著全民醫保制度的完善,醫療需求大量釋放,未來醫療市場的供給壓力會日益增大。因此,解決“掛號難”,既要考慮如何“分蛋糕”,更要考慮如何“做蛋糕”。只有把“分好蛋糕”和“做大蛋糕”結合起來,才能有效緩解供需矛盾。

  首先,要換個思維“分蛋糕”。應該説,北京協和醫院集中了全國最優質的醫療資源,不僅疑難重症患者慕名而來,就連普通感冒患者也趨之若鶩。原因很簡單,到協和看病,性價比最高。一是我國尚未建立分級醫療制度,到任何醫院看病都沒有門檻,來去自由,非常方便。二是協和醫院的掛號費和其他同級醫院沒有差異,除了特需號之外,最低的普通號5元,最高的主任醫師號14元,價格差距不足10元,相當於王府井地區1個小時的停車費。由於價格信號“失靈”,患者總是先搶專家號,再退而求其次,專家號供不應求,普通號大量剩餘。據很多專家反映,每天幾乎有一半的患者是常見病,根本不需要專家診斷,資源浪費嚴重。可見,要想破解“掛號難”,必須讓市場之手來“切蛋糕”。因為在資源配置方面,“看不見的手”往往比“看得見的手”更靈活。具體來説,就是在敞開供應低價普通號的基礎上,大幅提高專家號價格,以體現“優質優價”原則。其目的是通過價格杠桿調節供求關係,把最優質的資源分配給最願意付費的人,而最願意付費的人往往是最需要資源的人。這樣一來,有限的“蛋糕”就不會被浪費。

  其次,要換個思路“做蛋糕”。我國醫療資源相對短缺,每千人口擁有醫師數量不足兩人。而要解決資源不足問題,必須尊重市場經濟規律和醫療衛生規律,調動全社會力量做大“蛋糕”,擴大醫療資源供應能力,尤其是動員最優秀的人才進入醫療行業。據報道,我國每年培養約60萬醫學畢業生,僅有約10萬人穿上“白大褂”。其中主要原因是醫生的投入大、風險高、收入低。正常情況下,培養一名醫學博士需要11年時間。畢業後,再經過5年住院醫師培養,才能成為一名可以獨立看病的主治醫師。然而,醫生的陽光收入並不高,付出與回報不相稱,導致很多優秀人才不願學醫。更重要的是,我國公立醫院長期佔據壟斷地位,集中了最優秀的醫學人才。在目前的醫療體制下,醫生都是“單位人”,而非“社會人”。由於醫生無法自由流動,民營醫院的生存空間被大大壓縮,嚴重制約了社會資本大規模進入醫療領域。同時,在市場競爭不充分的環境下,醫生的薪酬不能根據市場定價,收入水準難以反映其稀缺價值,客觀上束縛了醫療生産力。可見,只有打破公立醫院對人才資源的壟斷,讓醫生由“單位人”變為“社會人”,實現全行業自由流動,才能吸引更多社會資本進入醫療行業,從而增加醫療資源總供給,解放醫療生産力。

  眼下,我國醫改已進入“深水區”,而“掛號難”就是“深水區”的一塊“礁石”。要想搬掉這塊“礁石”,必須善於運用市場經濟規律,用新思維解決老問題。否則,“掛號難”永遠是“老大難”。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