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現代化,不應有區分

時間:2012-08-01 09:54   來源:錢江晚報

  昨天一篇媒體的報道,準確地説,是這篇報道的標題,不知道會不會引發糾紛。這個標題由一個引題和一個主題構成,引題是“省社科院劉志彪等專家為江寧區”人口現代化“把脈”;主標題是“外來人口太多,影響江寧生活品質”。這篇報道的背景是: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人口計生局近日發佈了《人口現代化:江寧案例研究》報告;這個研究課題的實際操刀者是江蘇省社科院劉志彪、張衛、孫功謙等專家。該報告被國家人口與計生委稱為“首例人口現代化的研究成果”。

  “外來人口太多,影響江寧生活品質”,明顯有歧視之嫌;劉志彪等專家會不會提出抗議呢?5月29日,騰訊網在轉載《環球時報》的社評《反腐敗是中國社會發展的攻堅戰》一文時,將文章標題改為“要允許中國適度腐敗,民眾應理解”。經《環球時報》抗議後,騰訊網發表了致歉聲明。但是,另有報紙發表評論,認為環球時報文章裏雖然沒有“要允許中國適度腐敗,民眾應理解”這樣的句子,但這個改動後的標題是符合該文原意的。

  有騰訊網道歉的例子在先,在選用這樣一個標題時,是否考慮到了可能引起的有關後果?要作出判斷,首先應該讀一讀《人口現代化:江寧案例研究》這個報告。但是,在江蘇省社科院、江寧區人口計生局等相關網站上,沒有找到這份報告,江蘇省社科院網站上“科研成果”一欄中,最新的科研成果公佈到2012年5月10日止。但在“學者視點”一欄中,有《南京江寧區完成我國首例人口現代化課題研究》一文,該文用近900字的篇幅介紹了《人口現代化:江寧案例研究》的基本內容。

  新聞報道和“學者視點”網文都介紹了研究報告中有關“外來人口”與“本地居民”之間的關係,區別在於,新聞報道用語比較明確、直白,比如:“通過調研,專家獲得的直觀感受是,作為現在南京市常住人口最多的區,一方面外來人口並沒有獲得與江寧本地居民一樣的待遇,另一方面外來人口的進入又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本地居民生活品質的提高……”顯然包含了報道標題的內容。相比之下,“學者視點”網文在涉及外來人口和本地居民的關係時,措詞比較含蓄,不那麼直接,比如:“研究發現,伴隨經濟和各項社會事業的發展,百姓的社會生活品質及人口的文化素質不但沒有得到相應提升,反而有所下降。這種由人口規模快速擴張帶來的現象深刻影響著地方現代化的進程。”又如:“絕不能因某些每人平均指標而對人口流動實施人為的直接限制,而應在率先基本現代化進程中同步實現人口結構的優化和素質的提升。”

  因為看不到研究報告的原文,不知道外來人口的生活品質是不是該課題的研究內容之一。對外來人口的生活品質作出同樣細緻的評價和分析,提出改善外來人口生活品質的途徑與辦法,也是社科專家的職責——外來人口與本地居民的區別是客觀存在,研究人口生活品質不可能回避這一現實,但是,研究的目的與結果,應該是縮小兩個人群的差別,而不是拉開差距。(戎國強)

編輯:許娜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