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拒收紅包挨打,病人“病”得不輕

時間:2012-07-27 14:43   來源:羊城晚報

  江西省高安市人民醫院的骨科醫生單人安退回車禍患者家屬的500元紅包,卻被誤以為得了肇事車主的好處,而鋻於傷者已治愈、給出“可以考慮出院了”的建議加劇了這種猜疑,在按照正常醫療規程,停掉了患者的一些消炎藥並囑咐病人出院後,患者的兩名家屬在醫院門口堵住單人安,將其頭打破。(7月25日《人民網》)

  好醫生遇見怪家屬,絕代雙驕啊

  嗨爺:這醫生本來想來一回兩袖清風,結果碰到這麼一個推理能力極強的患者家屬,堪比絕代雙驕啊。

  gxsr:醫生最難當,好也不是,錯也不是,當今社會,扭曲的心態。

  收不收,紅包都能起心“魔”

  董剛:患者的不信任心理從入院的那一刻已經存在,倒是紅包變成了一種心理“安慰劑”,形成了暫時信任關係。

  范子軍:收紅包有違紀風險,送紅包增加經濟負擔,紅包之患大家都看得很清楚,可一旦送紅包成醫患潛規則,雙方卻又都很難擺脫紅包現象的困擾。患者看病不送紅包心裏不踏實,怕醫生不盡心盡力;醫生就是想拒收或退回紅包也難,會使患者主觀臆測為嫌少或者不肯幫忙,進而加劇醫患之間的不信任,引發更深層次的“暗戰”和衝突。

  無論是醫護人員還是患者,都要認清紅包的“魔鬼”本質,從我做起,拒絕紅包、遠離紅包,儘早讓紅包淡出歷史舞臺,否則不僅會敗壞醫風醫德,最終傷害的還是我們自己。

  住院越久賠付越多 醫生不解風情?

  夢之烏托邦:病人好了為啥不願出院,這個,都懂的。人家是想多訛點肇事者的錢,結果你這小醫生不懂行情讓人提前出院,那能饒得了你嗎?別説我心理黑暗,只是這樣的事見得太多了。

  賈志勇:這位患者“情況複雜”,牽涉案件訴訟博弈,關係醫療費用賠付、傷殘鑒定等問題。其目標是肇事車主,而與院方、醫生不具備矛盾關係,起碼不會抱怨醫療費用高,甚至即便病癒、傷好,也要在醫院多住一陣子的。醫生的診治,貌似成了其中的一個籌碼。這考驗的是社會人群的道德底線,考驗的是世道人心的誠信狀況。

  打人者固需懲處,被打醫生是否真的像患者家屬懷疑的那樣,得了肇事車主的好處,也需要進一步查證。

  別動不動就拿醫德説事

  張立美:可能並不是患者家屬不信任醫生,而是醫生斷了患者及其家屬的發財機會,患者家屬毆打醫生,可能並不是為了患者的健康,而是為了錢財。

  事實上在目前醫患矛盾和醫患衝突不斷的社會現實下,醫患之間稍微發生點事故,就立刻刺激公眾敏感的神經,效應往往會被放大,很多人首先想到的不是發生事件的個案原因,而是聯想到醫患之間的信任關係和矛盾,想到的是醫生醫德的缺失。筆者認為,公眾的這種思維要不得、很危險,在探討醫患之間衝突事件時,應當從個案實際和本身出發,要就事論事。

  點評

  “醫生拒收紅包挨打”的正常與反常

  惠銘生:發生這事的原因,其一,在患者家屬眼裏,天下醫生哪有不收紅包的?進而臆測拒收背後可能藏有貓膩。比如,在該案中,打人者會猜測———醫生不收我的紅包,肯定是收了肇事車主的紅包。

  其二,在患者家屬眼裏,一起交通肇事案、普通傷害案的發生,侵害方與受害方“拼關係”“維權”,是時下流行的潛規則。比如,受害方想多在醫院住著,充分享受治療,甚至想通過過度醫療的辦法,藉以懲治侵害方;而侵害方呢,總是千方百計讓受害方及早出院,借此少賠償一點費用。而受害方何時出院,話語權、決定權就掌握在醫生手裏。所以,為了各自的利益,各顯神通“公關”醫生,也變成為社會“共識”。

  基於這社會“共識”,醫生拒收紅包,且囑咐患者出院、停藥等行為,無疑步步加深患者以及家屬的猜疑,於是,心生怨恨進而毆打醫生的悲劇就上演了……

  著眼社會大環境看,中國自古到今,都是一個“熟人社會”。在這種社會環境裏,處理問題往往依靠的不是事實、公正與公平,而是人情、關係與金錢。馬路上撞了車、打官司、就醫、上學……只要辦事,人們率先、不由自主所想到、所要做的,幾乎都是拼關係、找門路。在這種社會背景下,公眾的思維與心態勢必“畸形”———正常的,如醫生拒收紅包,則成了不正常的事;而不正常的,如醫生收紅包,反而成了正常之事。對此,“醫生拒收紅包”挨打,雖然違背常理是反常的事,但卻符合社會潛規則而成為正常之事。

  社會病了,人的思維當然會畸形,行為會失范。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