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開還是不開?

時間:2012-07-26 10:17   來源:新民晚報

  每天早晨,不少有車族會小小地糾結一下:車,開還是不開?

  在7月18日的人民日報上讀到一篇報道,眼睛一亮。擁有700多萬人口的香港,只有44.34萬輛私家車。而香港普通人約一年的收入就能買一輛轎車。不限購、不限行,香港的汽車消費卻不溫不火,這是為什麼?記者調查揭開謎底:高昂的購車稅、通行費、停車費使得私家車受冷落,而發達、便捷、舒適的公共交通,使得香港市民大多依靠公共交通出行。在公車方面,香港政府有16萬公務員,6265輛政府車輛,其中僅1336輛轎車,政府車輛佔總機動車不到1%。

  曾幾何時,我們衡量一個地區是否發達,就看私家車是否普及;踩著自行車的我們,向“車輪上的國家”投以艷羨的目光。而今,私家車也進入了中國人的生活,許多普通人圓了轎車夢。然而,隨著私車的普及,人們也感到,“車輪上的生活”帶來的並不全都是快樂:交通擁堵、空氣污染、廢舊車處理難……在上海,最突出的還是停車難,有車族出門前的糾結大多在於此。無論是辦公樓還是住宅小區,缺口巨大,且幾乎無良策可解。有人無奈地説:“無法像蝸牛一樣把車背在肩上!”

  香港人對於私家車的態度,給人一種新的啟示:不買車,生活品質也可以很高;不開車,體現了一種環保的生活方式。在其他城市,“無車日”也愈來愈受到有車族的響應。從無車到有車,再到無車,並非從起點又回到起點,而是一種哲學上的螺旋形上升。

  在今天的上海,500多公里的地鐵網讓出行愈來愈便捷,“最後一公里”也在努力解決之中。或許在不久的將來,上海人也會有一種新理念:買得起車不買車,買了車不開車,才是有腔調的。

  沒有轎車而有腔調,還有一例。最近,我在社區採訪,聽老百姓説:公車改革以後,街道主任到阿拉小區來,是騎自行車來的,感覺跟我們的距離近多了。確實,現在坐地鐵和公交車上班、騎車下社區的幹部不在少數。這也是公車改革後除“經濟賬”之外的另一大收穫。

  對公務員來説,坐不坐車,還不僅僅是一個環保的問題。(邵寧)

編輯:許娜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