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電子眼”掉進“錢眼”

時間:2012-07-26 09:32   來源:錢江晚報

  廣東審計發現,12個城市的28個“電子眼”竟然是“私人製造”,收取罰款作為利潤。第一財經日報報道稱,之前這種電子眼私有化情況在東莞等地就多有嘗試,由於當地財政不想多出錢,就跟企業合作,讓企業投資安裝電子眼,用監測闖紅燈和超速得到的罰款作為回報。“當時還被作為創新案例。”

  可見,這一現象既非個案,也不是新生事物。屢教不改背後其實是不想悔改。眾所週知,公共權力一旦變異為“私刑”,其後果不堪設想。“電子眼”又名電子警察,警示人們遵紀守法,不去闖紅燈,但是如今當起了家丁,自然就不會秉公執法,轉而希望別人多闖紅燈、多超速。報道稱,如果投資者跟當地相關部門串通,調整調速器,很多人可能會“被超速”。

  我想,能夠和這一“超速執法”相媲美的就是當年的“釣魚執法”。2009年,上海浦東孫中界涉嫌非法營運交通行政執法事件,車主孫中界斷指以證清白。調查發現,這是一起當地交通管理部門夥同社會人員設置“倒鉤”,故意給駕駛員下套子博取高額利潤,純屬“責任事故”。如果説“釣魚執法”還帶著一些羞羞答答,看上別人還要讓媒婆先探路;那麼“超速執法”則是權錢勾結,直接從後門就入室搶親。後者更為讓人不齒。

  無論是“超速執法”還是“釣魚執法”,其實都是“罰款經濟”的翻版。只要有公權私用的動機在,就很難避免利潤最大化的衝動。近年來,在交通安全、工商管理、社會治安、計劃生育、房屋拆遷等多個公共領域,許多民意沸騰的事件背後都不乏“罰款經濟”的幽靈。

  何以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呢?其背後巨大的利益驅動不容忽視。據中央黨校周天勇教授研究,各種各樣的收費罰款收入估計總計約為21962億元,超過稅收的三分之一。可謂“一筆糊塗賬,一個無底洞,一大腐敗源”。靠掐滅幾個電子眼遠遠不夠,通過稅費改革、規範公權力的邊界,斬斷這個龐大的利益鏈條方是當務之急。

  為人民服務和為人民幣服務、公益和市場、電子眼和錢眼本不是一家人,拉郎配的結果只能生出一個怪胎。對政府形像是抹黑術,對經濟發展是負資産。(付瑞生)

編輯:許娜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