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公益不應該追求“把事情搞大”

時間:2012-07-24 09:27   來源:新民晚報

  和去年相比,今年網路公益的品牌形象有所下降。借公益之名炒作事件,利用人們的愛心做商品宣傳,此類現象時有發生,而那些正規的公益機構輿論形象也不容樂觀,尤其部分介入網路事件的公益機構,往往容易引發爭議。近來,“小傳旺”事件一波三折,介入此公益行動的“天使媽媽基金”多次遭遇輿論質疑,譬如從它的介入時機看,從事件在微博曝光到該基金介入該行動,號召網友捐款,其時間間隔不到三小時。有網友質疑,基金會沒有進行任何調查,缺乏足夠的準備,僅根據媒體和微博的報道就草率介入,有搭便車的嫌疑,部分網友甚至質疑其借機圈錢。

  相對於自證清白,微博上證偽的難度更大。隨著事態的發展,針對“天使媽媽基金”的質疑越來越多,譬如有關救助醫院的資質問題,對捐款的支配問題等。

  網路公益的局限很明顯,譬如很多公益人缺乏相對專業的知識,開展行動的方式有限,動輒捐款,更重要的是,它往往建立在事件的影響力上,這就導致一種為了追求事件新聞傳播力而不惜把事件搞大的衝動。譬如質疑“天使媽媽基金”的聲音中不乏不實傳聞,而當事人竟將其動機解釋為“罵得越厲害,可以引發更多的關注”。

  北京遭遇61年來最強暴雨,市民開展自救,涌現出大量感人的事跡,而網路作為重要的社交平臺,承載了社會的道德溫情。大量網友通過網路平臺發佈互助資訊,好心人為無法歸家的路人提供留宿,有車一族駕車送人回家,市民守望相助,與此同時,公安、消防及時通過微博發佈、接受互助資訊。“微博雙閃愛心車隊”聯通陷入困境中的人們,義務輸送機場航廈滯留的旅客進城。諸如類似的感人情節觸動了網民。

  值得銘記的一個細節是,中國最具權威性、最有影響力的人民日報在此期間開通微博,發佈暴雨相關報道之餘,敢於在新媒體上發聲,針對暴雨災害表態,發表微評論稱“沒有一流的下水道,就沒有一流的城市”。如同以往的自然災害,網民一方面守望相助,投入到災難救援中,另外又不忘探討災害的人為因素,感嘆“北京離世界城市的差距就是一場雨”。有網友提出“應該開放體育場館和其他公共設施給滯留的數萬旅客”,儘管大量民眾主動為滯留市民提供留宿,但杯水車薪不足以滿足災民的應急之需,在自然災害緊急應對方面,政府或應該採納網民的意見。

  此次暴雨災害過後,政府部門主動承認自身工作不足,沒有一味沉溺在市民帶來的感動中,這也是一種進步。(何小手)

編輯:許娜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