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眾多坐轎”才會“領導少蒙冤”

時間:2012-07-24 08:58   來源:檢察日報

  “看了網友們的評論,讓我們倍感壓力,外界不明真相的説法讓我們十分委屈。”近日,微博熱傳“武漢質監局領導出行四人抬轎”的圖片,引發網友質疑。武漢質監局官方微博辟謠予以否認。

  記者調查發現,照片中兩人是武漢市黃陂區疾控中心工作人員,因為長時間在雨中浸泡搶險引發身體不適,待病人、婦孺撤離完畢,他們才坐上運送病人的木筏離開(據7月19日《南方都市報》)。

  有畫面中搶險隊員的出面指證,有疾控中心兩名普通工作人員的實名澄清。我相信武漢那張“雨中領導坐轎”的網傳圖片,應屬“張冠李戴”、“指鹿為馬”。虛驚雖除,但實憂未消。若問將來何以避免類似傳言和委屈,答案可能只有一句話:“群眾多坐轎”,才會“領導少蒙冤”。

  的確,魚龍混雜的網路消息,從來都不可能杜絕泥沙俱下。假如説從源於武漢的“雨中領導坐轎”圖片中,需要引起怎樣的理性思索和警醒,一個最不應回避的問題就是,為什麼網民一看到這樣的圖片,便會“條件反射”似地首先想到這不像“群眾福利”,而更像“領導待遇”?所以,倘若在現實語境中,“雨中坐轎肯定不是領導”的思維定勢不存,換個地方,換種場合,同樣的“謊言”,可能仍然會極端疑似“真有”。

  近些年來,因著“網路監督”的無時不在,不少官員和公僕已經領教了“習慣性擺譜”的嚴重後果。但是,這樣的自覺與自律,更多體現在那些明知有“監督風險”的公開場合;一旦遠離公眾目光,或者自以為到了不太引人注目的地方,有些“領導”擺架子、耍威風的慾望,就未必不願流露出來、展示一番。正是緣于這樣的“官威意識”,所以諸如“孩子淋雨表演、領導打傘欣賞”之類的場景,總能“脫穎而出”、“以饗網民”。

  對於人民公僕來説,所謂“群眾多坐轎”才會“領導少蒙冤”,看起來也不算什麼太高的要求。然而,真要到了某些“坐轎時刻”,“領導”們為啥總會被半推半就地歸入“先坐”的行列?原因無非有二:一是部分“領導”確實不想將自己“混同於一般群眾”;二是在負責“抬轎”的下屬看來,選擇讓誰“先坐”,其實也是選擇了巴望誰來提供“升遷的機會”。

  高層領導不止一次地作出提示:不能讓官場中的老實人吃虧,對於那些“做事只給領導看”的人要加強警惕。想想也是,一心促成“領導多坐轎”的人,才不會管你個人形象的得與失,要的只是有利自身的“上級好感”。可見,越是缺乏“群眾坐轎”意識和風氣的地方,自然也越是鮮有“真抓實幹”、“表裏如一”的可靠可信的下屬。從這個意義上説,“領導”再不主動去抓“群眾多坐轎”,可謂正中了善做“表面文章”者的下懷。如此這般,“領導少蒙冤”的念想,就更是難成現實矣。(司馬童)

編輯:許娜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