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看病後付費,別奢望信用一步到位

時間:2012-07-10 11:15   來源:中國青年報

  深圳第四人民醫院6月18日開始低調試水“先診療,後結算”,綜合醫保持有人在門診就診時可先完成檢查和診療,結束後再一起結算。實施20天以來,共8000多名患者享受到這項服務,也有47名患者不辭而別,經院方提醒後有26人回來交費。(《南方都市報》7月9日)

  21名患者“逃單”,激起不少網友憤怒如潮地指責:“這些人不是素質不高,是根本就沒素質,真是刁民”,“這就是中國,一個誠信極度匱乏的國家,不能再透支彼此的信任了”,“先看病後付錢在中國行不通,從上到下缺乏道德觀念”……尖銳言辭背後,仿佛能看到一張張不屑且怒其不爭的臉。

  完成檢查和診療,未交費就不辭而別,經院方提醒仍然“逃單”,這確實給人失信之感。但是,不能因為少數人的失信,就武斷地認為“先診療後結算”不該推行。應該看到,這一大膽舉措實施20天,21名患者“逃單”,平均一天一個其實真不算多。21名“逃單”者放在8000多名患者中,佔比只有0.26%,這恰恰説明該制度可行,公民誠信可期。

  “先診療後付費”其實此前已在不少地方實行,而且效果令人滿意。據報道,山東省兗州市中醫院試行此舉措已一年多,“居然”沒發生一起病人惡意欠費案例——病人素養並不像一些人想像的那樣不堪,而且,當地還配套了較為厚實的保障制度,比如新農合報銷比例提高,既減輕了農民負擔,也解除了醫院的後顧之憂。由此,審視21名“逃單”者,他們是惡意耍賴還是無法承受診療費,抑或制度環節的缺失讓他們溜之大吉?我們還不能貿然下結論。

  早在2010年,衛生部就發佈《關於改進公立醫院服務管理的若干意見》,提出“逐步實現患者先診療後結算”。當年5月,衛生部再次強調,將進一步在全國推行“先診療後結算”服務模式,有條件實施新型付費方式的省份和醫院要儘快開展“先診療,後結算”試點。

  其背景是,少數公立醫院見利忘義,患者有多少錢才能看多大病,不時出現見死不救,見死“半”救的案例。推行“先診療後結算”是人性的回歸,是醫院公益性質的還原,正如衛生部部長陳竺所稱,“(醫療)公益性不在於醫院姓公還是姓民,而要看其是不是把醫學宗旨當作醫院的靈魂。”因此,絕不能因為有少量“逃單”者就否定“先診療後付費”的存在價值。

  沒有十全十美的道德,也沒有一步到位的信用。與發達國家相比,國人的誠信指數確有提高的空間。塑造公民的道德自覺、信用形象,需要一步步的制度推進,也需要多一些耐心和自我檢視。一看到免費衛生紙被人用來擦鞋,就大罵國人素質不高;一看到免費雨傘被人用了不再送回來,就抱怨人心不古;一聽到拾金有昧,就揮舞其道德大棒……這類焦慮固然説明國人對道德、對誠信的追求,但輕率地進行道德判斷而缺乏身體力行的自律,並不值得稱道。

  給道德一點空間,給誠信一些時間。誠信應該是國民的第二身份證,涵養國民的誠信觀,還是非從制度建設入手不可,深圳四院表示,“我們正在和深圳社保局協商,希望能建立一個黑名單,如果屬於惡意逃費,深圳市社保局將鎖定醫保卡,下次就診時,他的卡在全市的醫院均不能使用,直到繳清費用為止。”必要的制度懲罰,也許是喚醒失信者守信的必要之舉。從官到民,從坊間到殿堂,如果都能對誠信充滿敬畏,也許失信事件就會少之又少了。(王石川)

編輯:許娜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