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揀了仁術,丟了仁心”

時間:2012-06-06 14:26   來源:人民日報

  在醫學教育中,對醫德的培養,是不是落後於對醫學技術的重視了

  醫學院實習生隨意擺弄嬰兒,拍照上傳,引發了一片憤慨。這種憤慨,之後這位學生的道歉和所在學校的表態,都沒能平息。

  憤慨可以理解,但這事卻不宜情緒化對待。冷靜想一想,這名實習生恐怕也不是懷著多大的惡念行事,只是還不大明白自己輕率舉動的性質和後果。一個還沒出校門的年輕人,應該給她改正錯誤的機會,不應無限上綱,一棒打死為快。對事不對人地看,這倒給我們一個反思醫學倫理和醫學教育的機會。

  對每個生命有足夠的尊重,對自己的職業恪盡職守,是每一個人格健全的成年人應該共同遵守的基本道德。作為一門與生命打交道的職業的從業者,擔負著救死扶傷的天職,醫護人員對生命的敬畏需要格外強調。

  這樣的道德和操守,有賴於個人對這份職業的敬重,離不開自我修養,也離不開專業教育機構的培養。後者的重要性在於,它不僅是對前者的鞏固和加強,也是對前者的糾偏和彌補。

  在醫學教育中,對於醫德的培養,是不是落後於對醫學技術的重視了?

  在課程設置上,對於醫德醫風的培養和教育,是否充分?有沒有流於形式?相較于醫學技術相對清晰的判斷和衡量,醫德醫風、醫學倫理的教育效果如何衡量?會不會因為缺乏有效的評價體系,導致醫德醫風、醫學倫理最終成為寫在考卷上的只言片語,卻沒有真正寫進心裏呢?

  醫德醫風教育的效果,與社會的評價體系也不無關聯。在招收學生、錄取醫生時,對於醫術的重視程度,可能遠遠高於對醫德醫風的考量。從學校教育到醫學實踐,評價標準有意無意體現出的技術偏好,擠佔了對醫學倫理的關注,這恐怕是很多問題的根源。

  加強醫德的培養,不僅僅是加幾門課能改變的,更重要的是要改變對醫學人才的選拔和評價偏好。別只強調仁術,輕視了仁心。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