願“孩子的眼睛裏找得到天堂”

時間:2012-06-01 10:17   來源:工人日報

  舉凡以某個人群命名的節日,其指嚮往往是弱勢群體。如有婦女節,未見男人節,蓋因婦女地位自母系氏族社會以降就成了一個問題;有消費者權益日,未見商人權益日,多半是因為當今社會消費者常常不得不忍氣吞聲花錢買罪受。億萬小朋友翹首企盼的兒童節也是如此,和成人相比,兒童先天就處於弱勢。事實上,國際兒童節的設立就是為了紀念發生在二戰期間一次著名的屠殺,目的就是為了引起全世界對於保障兒童權利的重視。

  正因為和成人相比,兒童先天上就處於弱勢,他們才格外需要全社會的關愛。可以想見,在今天這個屬於孩子的特殊日子裏,輿論照例會呼籲全社會一起來關愛孩子;商家照例會大打兒童牌,賺得盆滿缽滿;許多孩子照例會擁有一個難得的短暫的假期,他們多半會收到父母的禮物,發出快樂的尖叫。當然,也可能仍有許多家庭還在為孩子的小升初而焦慮,有的孩子(如多達5800萬的留守兒童)不僅得不到禮物,甚至還不能和父母在一起,度過屬於他們的節日——即便是兒童節,也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快樂,都會成為故事的主角。

  如果説,只有到兒童節,我們才會想起對於孩子的關愛,那恐怕不是事實。舐犢之情,動物皆有,何況“萬物之靈”?問題只在於,我們不知如何表達我們對於孩子的愛,更不知如何把真切的愛化成合適的行動。魯迅先生在1919年就提出了“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的嚴峻命題,不客氣地説,將近一個世紀過去了,我們中的許多人仍然不知道如何去為人父母。

  毫無疑問,今天的孩子的物質生活得到了極大改善。儘管仍有孩子還得為吃上熱氣騰騰的午餐而翹首以待,但大多數孩子可謂衣食無憂。而衣食無憂只是幸福生活的一個基本前提。吃不完的快餐、穿不完的新衣未必會讓孩子快樂。個中道理十分簡單,孩子和我們大人一樣,是有情感、有思想、有意志、有尊嚴的獨立個體。自由、平等和開放的態度,應是所有親子關係的前提。孩子當然需要教育,但這並不意味著父母可以為孩子包辦一切而無視孩子的感受,也不意味著孩子永遠只能被父母耳提面命。

  印度詩人泰戈爾説得好:“孩子的眼睛裏找得到天堂。”童心是人性的本原,孩子的視角有時恰恰是我們看待這個紛紛擾擾的世界所缺乏的。對於家庭來説,成長的確從來就不是孩子一個人的事情,父母每時每刻都會分享到孩子成長的喜悅,並反過來重新審視自己、打量身邊的世界。這種雙向的教育或可稱得上幸福的教育。

  不能説今天的中國父母不重視教育,他們太重視教育了。不幸的是,他們理解的教育是狹義的——過分看重智力、知識層面的教育,而忽視了情感教育和美好人性的栽培。同時,學校教育也陷入迷失——社會轉型時期的浮躁心態吞噬了教育的心平氣和,升學率攀比、各種評估、瘋狂的擇校等,在家庭和學校之間形成可怕的惡性迴圈。可憐的孩子被潮流裹挾,被父母脅迫,從小就背著沉重的書包,不僅要披星戴月地往返于學校和家庭,而且還得抽出本應該用於玩耍和睡眠的時間,趕赴各種培訓班。這樣的孩子難道會快樂嗎?在他們的眼睛裏還能“找得到天堂”嗎?

  魯迅説,做父親是“極偉大的要緊的事,也是極困苦的艱難的事。”時隔一個世紀,在時下這個大家都汲汲于掙錢升遷的社會裏,或許不少人都快忘了還有“做父親”這回事,更不太理解這何以是“極偉大的要緊的事”。不僅是孩子的父母,其他所有和孩子有關的人,都是時候做點什麼、改變點什麼了。因為從大處説,孩子是國家的未來,從小處説,是家庭的軸心。關愛孩子,乃一份崇高的家國情懷。

  在這個屬於孩子的節日裏,我們衷心祈願每個孩子的心靈沒有憂傷、沒有疲憊,在他們的眼睛裏能重新找回天堂。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