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若晴”微博門的悖論

時間:2012-05-24 10:31   來源:中國青年報

  這幾日,新浪微博上的網友“魯若晴”成了公眾關注的焦點,並由此引發了一場有關“信任危機”的爭論。

  微博門過程如下:女孩患了白血病,她在微博裏表達著與重症抗爭的堅強,以及對這個世界的留戀。她的微博在被“知名網友”推薦後,很快感動了數十萬網友,各種同情與關懷、讚美與祝福蜂擁而至。5月20日這一天,數以萬計的網友對她説著“堅強些,我們愛你”。

  隨後,有媒體去探訪“魯若晴”,在醫院裏沒有找到“魯若晴”的情況下,刊發報道稱這可能是一場網路炒作事件。“魯若晴”先前發佈的微博基本刪除乾淨,只剩下“謝謝關心,但我的生活已被打擾,我想我該徹底消失了”。在媒體質疑炒作的情況下,也有網友發佈“魯若晴”可能涉嫌炒作的微博並被大規模轉發。於是,一場“混戰”開始。

  在沒有找到當事人的情況下,隨即指證“魯若晴”涉嫌炒作,這確實有些武斷。有意思的是,面對“炒作”質疑,有“知名網友”説,“難道非要讓她拍下自己腫大的脖子給質疑者看嗎?難道非要讓一個快死去的人去證明自己快死嗎?難道讓她帶著這些不清不白的謾罵在痛苦中結束自己的人生嗎?”在一位可能即將離世的姑娘面前,去追究“真相”似乎很不人道,甚至還可能違背媒體職業倫理。於是,如果你對“魯若晴”微博門保留一點兒好奇心,你就有可能成為一個“冷血人”。

  在“魯若晴”微博門中,還有一種聲音認為,“魯若晴”顯然不是“郭美美”、“盧美美”,也不是任何一名官員或其他掌握社會資源的強者,她沒要求你為她捐款或做任何事。對於這樣一位與病魔鬥爭的“草根”,為何還要那麼苛刻?

  微博上,“魯若晴”收到數萬網友的祝福,那是世間最真摯情感的付出。假如“魯若晴”是以一個虛擬故事騙人,那公眾所受的“情殤”又當如何化解?如果説掌握公權的官員對這個社會的傷害是一種“硬傷害”,那普通人靠虛假故事騙取同情和關愛,就可能是一種“軟傷害”。“魯若晴”的確無關錢和權,但她關乎著信任與愛。

  “魯若晴”別無他求,只想安寧地走過。遺憾的是,微博雖有私人屬性,但它畢竟是一個公開平臺。在這個平臺上發言,就必然要承擔由此帶來的影響,包括別人的批評和質疑。如果你保密,別人無權過問;可公開的微博,卻不能阻止人們對真相的追問。

  前段時間,“帶外公看世界”引發了一場網路愛心活動,但同時也引發了“炒作嫌疑”的爭論,最後被當事人出面化解。可見,在追究“魯若晴”微博門的真相上,説不説是你的權利,問不問是我的自由。心懷感動祝福“魯若晴”,是人性向善的一面,而對真相的探求甚至不依不饒,未必就是惡。

  倒是諸多故事由溫情變為質疑的過程,更引人思考。我們需要溫情故事,卻又害怕被虛假的溫情傷害;這個社會炒作太多,以至人們時刻保持警惕,不敢輕易被感動。這可能就是“魯若晴”微博門呈現出的悖論,也是每個人都可能面臨的現實困境。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