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若晴”沒求咱什麼 別那麼苛刻

時間:2012-05-23 11:05   來源:齊魯晚報

  無論網民還是媒體,對真相的苛求都不應以犧牲他人的私權利為代價。看到人家刪了微博,就以此為據急匆匆地指責人家欺騙了自己的善良,這太性急了。

  最近幾天,一個叫做“魯若晴”的女孩成為公眾牽掛的對象。她在微博裏,表達著一個重症病人的堅強不屈和對這個世界的留戀。那種悽慘的美麗被網友轉發之後,很快感動數十萬網友。即便她還是公眾眼中的陌生人,但是各種讚美、同情和祝福蜂擁而至。在5月20日這一天,數以萬計的網友對她説“我們愛你”。

  然而,當這個原本默默無聞的草根微博,陡然增長了30余萬粉絲之後,輿論又起了變化。有人懷疑,這個遲遲沒有現身公眾視野的女孩是否真實存在?或者,這個不幸的故事是否只是一場炒作?正如我們看到的,在漸漸蔓延的質疑裏,這個堅信“你若安好,便是天晴”的開朗女孩,刪除了自己先前的所有微博。

  誠然,追求真相確有必要,社會誠信正是建立在真相的基礎上的,網友對魯若晴的關注同樣如此。但面對一個可能的絕症患者,是粗暴的質疑好呢,還是以寬容的心態耐心等待真相更好呢?我相信,善良的人更多地會選擇後者。

  道理很簡單,沒有切實可靠的證據,固然不能確定“魯若晴”的存在,但同樣不能因為缺乏邏輯支撐的證據,想當然地認定人家是在炒作。公眾可以用挑剔眼光看待一個官員以及所有和權力相關的言行,但“魯若晴”顯然不是“郭美美”、“盧美美”,也不是任何一位官員或其他掌握社會資源的強者,況且就目前的情況看,在她的微博上,看不到權力背景的蛛絲馬跡,也沒有對公共利益的絲毫覬覦。

  相反,“魯若晴”的突然“躥紅”,更像是個別微博名人“好心辦了壞事”。從“魯若晴”刪除之前所有微博這一舉動來看,網友突如其來的關注,很可能已經干擾了她平靜的生活。很多時候,我們在關心別人的時候,其實並不懂得如何呵護他人的自尊與權利,尤其是別人的隱私權。如果“魯若晴”在網路上的言論直接關係到公共利益,那麼,公眾有理由要求她及時回應社會的普遍關心或質疑,但正如我們看到的,這位女孩自始至終都不曾向公眾索取什麼,不僅明確表明不接受任何捐助,甚至也從未主動請求我們大家的關注與祝福,倒是幾次呼籲情緒激動的網友,不要蓄意干擾自己的前男友。

  在不涉及公共利益的情況下,“魯若晴”作為普通人,有權利自由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無論網民還是媒體,對真相的苛求都不應以犧牲他人的私權利為代價。看到人家刪了微博,就以此為據急匆匆地指責人家欺騙了自己的善良,這太性急了,如果先前微博所述屬實,那麼我們對一個走在人生邊緣的生命個體,實在是太苛刻了,幾乎到了不近人情的地步。

  在“魯若晴”真相不明的情況下,我寧願相信是真的。假如“魯若晴”確實正行走在人生的邊緣,我們有多少人能真正理解這個人生特殊時間段的體驗呢?在這個時候,哪怕我們都有“真相癖”,也不能強逼人家出來説話——網民不行,媒體也不行,誰都不行,任何方式都不行。

  人家沒求咱什麼,何必對她那麼苛刻呢?(石念軍)

編輯:高斯斯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