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棄治療,然後活著

時間:2012-05-23 13:32   來源:錢江晚報

  央視《新聞1+1》2012年5月21日播出《放棄治療,然後活著!》,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的醫生陳作兵的父親,半年前確診為“惡性腫瘤晚期,全身轉移”,無法手術。面對癌症晚期的父親,身為醫生、醫學博士的兒子一度束手無策,最後他尊重父親的決定:放棄治療。在兒子的安排下,父親回到浙江諸暨老家,一家人不再提父親的病情,父親也不再服藥、不再打針,甚至還親自下地種菜,只吃自己最喜歡的東西。中醫禁忌的肉類,老伴也每天換著花樣給他做,直到去世……父親走的時候,很平靜、很滿足。

  追求的是生命品質

  煙雨一蓑:面對“生命”這樣一個嚴肅的問題,沒有經歷過生離死別實在沒有發言權。但是我支援陳醫生的決定,尊重父親。當一個人的生命被無情的病魔佔領後,所有的高科技已經無能為力,那麼安詳地離開應該是最好的選擇。記得魯迅在文章中回憶過他父親去世時的情景,父親在咽氣的時刻,鄰居阿媽催他喊父親,作為孩童的魯迅就大聲疾呼,父親平靜的臉就會再度緊張,讓父親覺得孩子在呼叫,走得不安心。魯迅先生每當回憶起這件事,就覺得當時的疾呼是對父親的最大錯處。其實到了生命的最後時刻,不妨讓病人按照自己的心願去做自己最喜歡的事,最後毫無遺憾地平靜地離開。

  Cuilifeng:記得《挪威的森林》的作者村上春樹説過這樣一句話,死並不是生的對立面,而作為生的一部分與之永存。也就是説,是死亡,才使得生命存在了意義,沒有死亡,生命就失去了意義。而父親患絕症放棄治療,本身就是自己看開了死亡,追求的是一種死亡品質,讓生命更有意義。

  應該表揚的是老父親

  楊君賢:沒必要放大兒子在這一事件中的作用,哪怕他是醫學博士和海歸。因患絕症放棄治療,歸根到底還是需要患者自己作決定,哪怕是妻子、兒女也無權替他作主。與其説是身為醫學博士的兒子不想讓老父親受更多痛苦,不如説是身為一名老工人的父親能夠坦率面對死亡,摒棄了“好死不如賴活”的傳統觀念,主動放棄治療,維護了自己作為人的尊嚴。應該表揚的不是兒子,而是老父親。

  陳愛兵:曾有機構調查顯示,國人將80%的醫藥費花在生命的最後一個月。這種做法究竟是值還是不值,這或許是一個見仁見智的問題,但陳老漢及其醫學博士兒子的選擇至少向我們展現了另一種對於科學與生命的解讀。它使我們明白,相信醫學不等於非得搶救到最後一秒,敬畏生命也可以選擇安然地走完人生。更何況,這種形而上的生命觀的進步,對於緩解日益緊張的醫療資源不足問題,化解公眾對於遺體器官捐贈、殯葬方式革新等的糾結心理,也具有很大的現實價值。畢竟,這些問題所涉及的與其説是醫療科學,毋寧説是觀念心理。而相比與科學技術的進步,觀念的革新無疑更需要榜樣的示範作用,而陳老漢及其醫學博士兒子的選擇不啻為一個榜樣——這或許才是這則感人故事真正的意義所在。

  積極施救也是生命的主題

  王軍榮:一個選擇如何死亡的父親,一個孝敬父親的兒子,不是沒有救治的條件,不是沒有錢,然而,這個醫學博士選擇了尊重父親,在不積極施救的情形下讓父親離開,對此,我們應該給予尊重,事實上,他的舉措也得到了眾多網友的讚許。的確,一個人的生老病死,是命中註定的,我們無法抗爭。但我想説的,對於這麼一個“個體”的選擇,沒有必要過多詮釋,更沒有必要拔高,具體到我們的生命,我想説的是,積極施救永遠是生命的主題。面對病疼,積極去施救,病人積極抗爭,這應該是人類的主題,如果都選擇放棄,那人類的醫學還會有進步嗎?(潛海龍 整理)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