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活著,才是最好的畢業論文

時間:2011-06-23 10:19   來源:中國青年報
  當明年就要畢業的中山大學在讀博士生阿洋(化名)從綜合樓5樓縱身跳下,我們才知道“生命之輕”,令人心碎。在旁人和父母眼中,人生履歷寫滿“優秀”二字的阿洋,卻未完成人生的畢業論文。經初步調查,阿洋選博士論文課題時沒理解導師的意圖,論文沒寫好,擔心畢不了業,壓力大因此跳樓自殺。(新民晚報6月22日)當我讀著這則悲慟的消息時,辦公室同事的女兒發來短信稱,其所在的南林大一碩士研究生,因畢業論文未通過,日前從21層高樓跳下摔成了三截,留給親人的將是永遠的傷痛。

  一篇論文,竟然等於一條生命?這道令人匪夷所思的“等式”,以生命毀滅的悲劇警示我們,好好的活著,其實才是最需要撰寫的畢業論文。近年來,碩士、博士生頻頻自殺,也成為生命不能承受之重,家庭乃至社會不能承受之重。同是中山大學, 2008年4月5日,一名34歲的女博士從七樓跳下,死者在宿舍前的留言板寫道:死了就是解脫。2009年11月27日博士生李海深抱著愛犬,也是從7樓跳下。其姐姐稱,學業和感情的雙重挫折,使其精神幾近崩潰,因此自殺——實在是各有各的不幸,但最不幸的是,死是最容易的事,而生卻是異常艱難。死,這樣的輕飄飄,好好的活著則重於泰山。

  人生必有死。雖死係必然的結局,可生的價值和意義卻不僅僅為了死,而是為著愛,尊嚴,為著責任,擔當。我們的生命並不完全屬於自己,還屬於父母,屬於愛著你的人和你所愛著的人。一個心智健全的人,知識越來越豐富的人,理當對於生命價值的認知度越高,越懂得生命的擔當,越會好好的把握生命的流程,讓生命活出尊嚴,活著力量,活著盼望,更活著愛。

  不能不想到史鐵生。年輕時雙腿癱瘓,後來患腎病併發展到尿毒症,一直靠透析維持生命,自稱“職業是生病,業餘在寫作”的史鐵生。正是因為愛著,對一直關懷和幫助自己的人們充滿感激,對去世的母親懷有深深的歉疚,才淡定地認為“死是一件無須著急去做的事情,是一件無論怎樣耽擱也不會錯過了的事。”仍堅持以病隙之碎筆的形式,與靈魂對話,以最長的限度走完生命的履歷。畢淑敏曾在學會生死中寫道,“記得我十幾歲到鄉下學農,住在一戶孤老太家中。院子裏擺著棺木,每當艷陽天,老太太就在繩子上晾曬壽衣。斑斕的衣物那麼精緻,那麼嬌艷,璀璨滿地,色彩將破敗的小院映得燃燒般美麗”。並不因孤老而看淡生命,而是直面死亡,珍重著生活每一天,享受艷陽般的晚年。一個知識分子與一個孤老太,同樣參透了生死,同樣活出了生命的輝煌和豐盈。

  人生的每一個年輪,每一段經歷,其實正在撰寫“畢業論文”。儘管有時未必能“通過答辯”,卻並不影響我們以後的生命成長。即使畢不了業,而值得我們為之奮鬥為之追求的依然豐富多彩。生命不是單一的而是豐富的,價值觀也不是唯一的而是多元的,生與死都是必須從容對待而不是草率決定的。面對生死決擇,更需要智慧、需要愛、需要勇氣、需要忍耐和堅守,而不是盲動、不是自私、不是膽怯、不是浮躁、更不是放棄。(劉效仁)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