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心油條哥”走紅的現實隱喻

時間:2012-05-21 15:00   來源:濟南日報

  今年春節過後,來自河北保定的劉洪安在炸油條時,每天堅持用新油,不用一滴復炸油。為讓顧客監督,他還挂出“安全用油,杜絕復炸”的大標語,並貼出驗證方法,提供“驗油勺”,誰有疑問可隨時驗證。此事在網上迅速引發圍觀,網友對其做法大加讚賞,昵稱其為“良心油條哥”。(5月20日《新京報》)

  面對紛至遝來的媒體記者,稍顯靦腆的“油條哥”感到“很意外”,不知道自己為何突然“火”了。其實,“油條哥”不過是守住了應該守住的道德底線、遵守了應該遵守的經營之道、賺了應該賺的良心錢。正如“油條哥”所説,“只是做了件讓自己心安理得的事兒。”

  “油條哥”“火”了,點燃這把“火”的,其實是已經過度稀缺的良心。多年來,食品領域的安全問題觸目驚心,毒奶粉、瘦肉精、毒饅頭、毒豆芽、地溝油……一波一波的。輪番轟炸,讓人防不勝防。在這種背景下,“出淤泥而不染”的“油條哥”,勢必會以“良心”這個“稀缺資源”,撩動社會公眾脆弱而又敏感的神經。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食品安全是一項良心工程,事關民眾的切身利益和身體健康。若是其他企業和商家都能像“油條哥”一樣,摸著良心賺錢,不唯利是圖,不流失最起碼的“道德的血液”,公眾必然不會如此熱捧“油條哥”。正因為道德沸點幾乎降至冰點,民眾才會把“理應如此”的“良心油條”上升為道德標桿,才會毫不吝嗇地把讚譽之詞賦予“良心油條哥”。

  個體的覺悟遠沒有制度可靠。橫空出世的“良心油條哥”,固然給當下社會增添了一抹亮色,但卻無法擔負起拯救企業良知和社會道德的重任。在這個意義上,反思“良心油條哥”走紅的現實隱喻,顯然比狂熱追捧走紅的“油條哥”更加重要和緊迫。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