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心油條哥”是市場教科書

時間:2012-05-21 14:58   來源:法制日報

胡耀文/畫 

  今年春節過後,小夥兒劉洪安在炸油條的時候,每天堅持用新油,不用一滴復炸油。為了讓顧客監督,他還挂出“安全用油,杜絕復炸”的大標語,並貼出驗證方法。這件事在網上迅速引發圍觀,網友對劉洪安的做法大加讚賞,昵稱其為“良心油條哥”(5月20日《新京報》)。

  “良心油條哥”的故事耐人尋味。為了堅持不用復炸油,“良心油條哥”還自戴緊箍咒:在窗口貼出了鑒別復炸油的方法,還在油鍋邊上放了一把“驗油勺”,供顧客隨時檢驗。“良心油條哥”説,這是為了讓顧客監督自己。從“良心油條哥”的做法中,人們看到了誠信、自律、自信和勇氣。

  信用是每個商家的安身立命之本。這話是無數經驗與教訓的結晶。“良心油條哥”雖是小本經營,卻一樣證明了一個大道理:誠信即利潤,誠信即效益,誠信即財富。“良心油條哥”每天倒掉了十幾元錢的剩油,但贏得了更多消費者的信任,油條攤前顧客盈門,不但沒虧錢,而且比以前多賺了。屢屢聽到對誠信不屑一顧的議論,説道“誠信幾個錢一斤?”誠信當然不能論斤叫賣,但是且不往大了説誠信無價,即使只是從功利的角度看,誠信也是爭取更大市場份額的一個“資本”——在消費者心中,一個誠信的商家才是值得信賴的。北京“良心油條哥”的生意經,其意義已遠遠超出了北京一地。

  “良心油條哥”的誠信自律值得稱讚,但問題還有另一面。反腐有個“三不原則”:“不想為、不敢為、不能為”。誠信經營同樣需要這個“三不”。我們不能指望所有商家都“不想為”,儘管“多行不義必自斃”,坑蒙欺詐的經營者到頭來都是自取其禍。然而在絡繹不絕的“自斃”中,我們還看到了每一次“自斃”之前的“不義”,給民眾造成的危害。因此我們不能等其“自斃”,食品安全等不起,我們更要靠嚴格的監管“他斃”無良商家。“他斃”以看得見摸得見的東西使“不敢為、不能為”成為事實,對“不想為”也是有力的促進。從這個背景下考量,“良心油條哥”這個“市場教科書”才更凸顯其價值。(奚旭初)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