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生命的守護神,醫護人員不應被動等待,而應從我做起,主動改善醫患關係,讓患者感受到醫學的人文關懷
最近,湖南省株洲市第二人民醫院發生了感人的一幕。24歲的年輕護士何遙突然遭到失去理智患者的毆打,頭部多處受傷,被打暈在地。醒來的瞬間,她發現患者正在跳樓,又奔上前去,死死抓住已經跳出窗外患者的衣服。頭破血流的護士挽救了一條生命,被人們稱為“最美護士”。她説:“只要你對病人好,病人就會通情達理,就能把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此語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鳴,對於改善緊張的醫患關係頗有啟示。
今年以來,從哈醫大實習醫生遭刺身亡開始,各地襲醫事件時有發生,嚴重影響了醫生的人身安全。為此,衛生部與公安部聯合發佈通告,嚴厲打擊“醫鬧”等行為。北京市還要求50家醫院在每個樓層中配備至少一名保安,身穿防彈背心、手戴防刺手套,以加強對醫院內不法行為的震懾力,並在醫院建立警務工作站。固然,這些舉措對於維持醫生的正常執業環境是必要的。但是,無論是出臺法律法規,還是加強醫院“武裝”,都不能從根本上解決醫患衝突。構建和諧醫患關係,最終還要靠醫患雙方的努力,尤其是要醫方先行。
前幾天,筆者的一位親戚去北京婦幼醫院做産前檢查。排了3個多小時的隊,辛苦倒是次要的,最令她傷心的是醫生的話。由於忘了帶上次的檢查結果,醫生讓她回去拿,並説:“不看檢查結果,誰知道孩子是死是活?”做完檢查,醫生要開維生素。患者問:“這必須開嗎?”醫生沒好氣地説:“愛開不開,孩子出現殘疾,別來找我。” 這樣的醫生,專門找患者的痛處説事,讓患者雪上加霜,這難道不是導致醫患糾紛的隱患嗎?
可見,解決醫患衝突,僅靠防彈背心是行不通的。醫患雙方不解除心理上的對立,很難杜絕惡性事件的再次發生。古語道:醫者父母心。如果醫生連最起碼的尊重生命都做不到,如何能贏得患者和社會的尊重?救死扶傷是醫護人員的職責所在。在醫生面前,病人及其家屬是需要幫助的對象。所以,醫生應該有一顆寬容的心,尊重患者的人格尊嚴和心理感受。醫生除了使用藥物、手術刀之外,還要多用鼓勵的話語,給患者以信心和勇氣。任何不耐煩、訓斥、冷落、漠視的態度,都不符合職業道德要求,並可能成為醫患矛盾激化的“導火索”。
醫患關係緊張,根源在於醫療體制,出路在於推進醫改。但是,醫改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消除醫患矛盾不可能一蹴而就。作為生命的守護神,醫護人員不應被動等待,而應從我做起,主動改善醫患關係,讓患者感受到醫學的人文關懷。醫患雙方是一個戰壕裏的戰友,共同的敵人是疾病。只有醫患之間攜起手來,變相互防範為共同防病,才能最終戰勝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