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房可以比,結果別當真

時間:2012-05-15 13:31   來源:法制日報

  日前,西南財經大學和人民銀行共同發佈《中國家庭金融調查報告》。報告顯示,城市戶籍受訪者3996個家庭中,有3412.36個家庭擁有各種類型的自有住房,自有住房擁有率為85.39%,遠超世界60%左右的水準,而城市第一套房平均收益率在300%以上(5月14日《北京晨報》)。

  85.39%的自有住房擁有率,超過世界水準已不是一點半點,足以讓有些人陶醉在“趕超英美”的幸福中了。可是,既然數據如此風光,為什麼政府還要重拳調控房價?甚至稍一松手,就會冒出幾個“小陽春”呢?

  數據的採樣過程決定了其是否真實可信,是否具有參考意義。打個比方,如果對擁有北京戶口的人進行抽樣調查,那麼住房擁有率可能就比較高;如果對流動人口抽樣調查,則會低一些。這一點,在商品房小區和城中村的調查恐怕會體現得非常明顯。在二三線城市更是如此,有戶口的往往有房子,沒戶口的流動人口則租房率要高一些。如果對不同年齡段進行分類調查,恐怕結果會差異更大,40歲以上的人群中,自有住房擁有率會明顯高於40歲以下的中青年群體。因為當年的房子還有單位分配一説,商品房的價格也遠不如今天這般令人咋舌。若以十年前的住房擁有難度與今天相比,更是天壤之別。

  房子對於中國人的概念和意義恐怕是“老外”們很難理解的。在中國,房子是頭等大事,直接與戶口相關,而戶口又與教育、醫療、就業和社會保障等多方面福利待遇密切聯繫,甚至沒房子找老婆都難。正因如此,面對日益飛漲的房價,想到“今年不買就永遠買不起”的尷尬,多少年輕夫妻在雙方父母的支援下,傾兩代人、三個家庭的財富繳納首付,只為一個看起來有些指望的明天。既然現實如此“不理性”,他們當然也只能選擇“不理性”,因為理性的人住在自己的房子裏指手畫腳時,看起來並不那麼善意。

  意義不同,代價不同,所以單純比較住房擁有率的意義十分有限。否則你無法解釋即使房價如此高企,卻還有按捺不住的剛性需求呼之欲出。再想到我們只有70年的産權,熱心於住房擁有率豈不是更大的笑話?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