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糞相食”與“擲出窗外”

時間:2012-05-08 14:37   來源:燕趙晚報

  2011年6月,研究生吳恒創辦的食品安全網站“擲出窗外”上線。網站首頁的中國食品安全問題形勢圖顯示,2004年全國有4個食品安全嚴重區域,2011年發展為11個。吳恒的食品安全報告稱國人“易糞相食”,每個人吃的都可能是垃圾。(5月6日央視)

  自己製造的垃圾食品,自己當然不會吃,但是,當我們被垃圾食品包圍時,每個人吃的都可能是垃圾。譬如,我不吃含工業明膠的果凍,卻難免不吃工業明膠造的膠囊;你不吃含瘦肉精的豬肉,卻難免不吃地溝油;你不吃染色饅頭,卻無法躲避各種各樣的添加劑……在食品安全問題中,沒有人能夠獨善其身。

  在“民以食為天”的問題上,我們幾乎陷入談食色變的恐慌中。買菜時,擔心農藥殘留;下館子,擔心地溝油;吃點心或冰糕,擔心裏面摻有太多的食品添加劑……這些擔心並非杞人憂天,而是有諸多事例為證。為了應對食品安全問題,部分機關、國企甚至“低調種菜”;農民也靠開闢“自留地”的方式進行自保。時代在發展,然而,我們吃的有些食品卻不再安全。當“問題食品”氾濫時,“易糞相食”堪稱現實的形象寫照,這是整個社會的悲哀。

  更讓人費解的是,雖然我們已經到了“易糞相食”的尷尬境地,但“問題食品”還是頻繁曝光,十幾個“大蓋帽”管不住一根有毒的豆芽、管不住一桶地溝油也是不爭的事實……

  難道我國的食品安全問題“無救”了?其實不然。在此,我想起了“擲出窗外”的典故。1906年,美國作家厄普頓辛克萊根據其在芝加哥一家肉食加工廠的生活體驗寫成了紀實小説《叢林》,時任第26任總統的羅斯福在吃早餐時讀到該書,跳起來,把尚未嚼完的食物吐出來,又把盤中剩下的一截香腸用力拋出窗外。羅斯福隨後約見了辛克萊,推動通過了《純凈食品與藥品法》的立法,並創建了被稱為“美國食品安全守護神”的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機構。整治食品安全問題,還是有例可鑒的,關鍵還是在於行政監管的給力與制度設計的完善。其外,別無他法。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