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觀”之下的看客

時間:2012-05-08 13:48   來源:中國青年報

  近期,醫患糾紛可謂社會焦點,患者家屬刺殺醫生、打醫生、到醫院鬧事等事件時有發生,甚至有患者家屬暴打醫生的視頻在網上廣為流傳。一些人茶余飯後,説的最多的是:“你聽説了嗎,又有患者打醫生了!”“你知道嗎,某某醫院的醫生又被打了,這下可熱鬧了。”一些人轉發患者家屬暴打醫生的視頻時,也多這樣説:“快來看,熱鬧了,醫生又被患者打了!”

  這讓我想起前不久“毒膠囊”事件發生後,網上網下,大家談起“毒膠囊”事件,總是滿面春風、談笑風生,甚至還編成打油詩來調侃:“小時候只知道皮鞋能兌糖,長大了才知道皮鞋一直很忙,皮鞋上得了廳堂下得了廚房,爬得了高山涉得了水塘,制得成酸奶壓得成膠囊, 2012年皮鞋很忙 ……”更有甚者,一邊吃著膠囊,一邊還不忘笑談,仿佛“毒膠囊”事件是發生在外星上。可見,我們這個民族的樂觀和幽默精神是何等了得。

  好奇是人類天性,但喜看熱鬧可謂國人特色,魯迅先生曾對這種“看客心態”進行過深惡痛絕的批判。他在《祝福》裏寫道,人們爭先恐後地趕去聽祥林嫂講述“阿毛被狼吃了”的故事,這並不是出於同情,而是為了滿足自己的好奇心。在無聊的生活中尋求刺激,而在這些人聽厭了之後,有立刻唾棄的,對祥林嫂施以又冷又尖的笑。魯迅先生筆下的“看客”,只知道張著大嘴傻看、豎起耳朵傻聽,而如今的“看客”卻談笑風生,尤其是有了微博後,更加顯示出“圍觀”的特性。

  在近期的醫患矛盾和“毒膠囊”事件上,“看客“不外乎三種:

  其一,“發泄式樂觀”。大多“看客”開心笑談,並非真樂觀,而是一種中國式發泄。就比如醫患糾紛,它並非現在才突然出現,“看病”多年來就一直是大家議論的焦點,比如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比如醫療資源配置不公平的問題等,尤其是醫療推向市場後,醫院自己找飯吃,直接導致濫用醫療、過度檢查,一些醫生的醫德、醫風也大幅滑坡,這引起患者強烈不滿,使醫患關係不斷在惡性迴圈中運轉。

  其實,1986年10月30日,就發佈過《衛生部、公安部關於維護醫院秩序的聯合通告》;2001年8月3日,又發佈了《衛生部公安部通告》。《通告》確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遏制“醫鬧”的發生,但《通告》能治本嗎?從根本上遏制“醫鬧”,恐怕需要的還是配套的完善的制度建設。

  其二,是“無奈式調侃”。比如,針對“毒膠囊”事件,儘管大家都知道這與自身有關,但又有什麼辦法呢?近年來,帶“毒”的東西太多了,如毒大米、漂白劑麵粉、毒雞蛋、毒豆芽、毒豬肉等。如果真列出一個“毒”物表來,只能不吃也不喝。一些人圍觀、調侃,開心笑談的背後,其實也是一種無奈,也算一種中國式抗議。

  其三,也不排除有“幸災樂禍式笑談”。無論是醫患糾紛還是“毒膠囊”事件,這些都與每一個人息息相關。媒體在報道時,需要站在客觀、理性的立場上,善於合理疏導民眾情緒,而不是為了刻意追尋“賣點”而將問題擴大化、片面化,更不能一味棒打醫生,形成一邊倒。尤其在這個全媒體時代,我們在傳播資訊時,一定要理性分析問題。相關部門更要主動出面、快速應對;民眾則要努力配合,出主意想辦法,而不是站在一邊“看熱鬧”。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