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1個報刊亭全部拆除的三重悖論

時間:2012-04-26 14:18   來源:東方網

  近日,鄭州市決定將全市421個報刊亭將全部拆除,官方稱原有報刊亭大多位於人行道上,存在佔道、遮擋行車視線等問題,清理佔道報刊亭的主要目的就是要退店經營、還路於民。(4月24日央視《新聞1+1》)

  街頭林立的報刊亭無疑是百姓群眾購買報刊雜誌和書籍的一個重要場所,然而,一直以來總有一些城市管理者跟報亭過不去,此前南京、深圳等地都曾大規模拆除報刊亭,引發爭議。如今,鄭州更是有過之無不及,全市421個報亭全部拆除,一個不留。儘管當地有關部門在微博上大談拆除報亭的種種合理性,但這種一刀切的粗暴管理手段仍然難以逃脫三重悖論。

  悖論一,還路於民,就要斷了文化之路?我國是文化古國,但現在全國每年的每人平均閱讀量卻少得可憐。在國家大力提倡文化發展的時候,鄭州拆除全部報刊亭,顯然是對國家政策的無視,是對文化的削弱。雖然現在我們正漸漸習慣於上網瀏覽,正在慢慢變成“手機控”,但報紙雜誌這些紙媒卻也是永不過時的。城市本身是文化的産物,他不是冰冷的鋼鐵森林,他應該是充滿溫情的,而這種溫情需要報刊亭的承載。搭乘地鐵,與陌生人互換的報紙;旅遊問路時,報亭大媽溫暖的笑容;春日陽光下,翻翻雜誌打發的無聊時光,都默默流淌著我們對於城市的記憶,與城市帶給我們的感動。誠然,我們需要一個平坦寬敞的人行道,但我們同樣需要一個快捷獲取資訊的文化之路。

  悖論一,421家報刊亭全部違章的困局是如何造成的。報刊亭的建設是當年政府允許的,是收了相關管理費的。收管理費的時候,為什麼不説是違法經營?有些報刊亭,經營證到期,更換時卻遇到種種阻撓;有些是先有報刊亭後修路,盲道徑直穿報刊亭而過,這只能説是政府的規劃和管理問題。鄭州市在去年年底剛剛完成一次全部報刊亭的整改,今年卻又要全部拆除,這無疑是對政府資金的浪費,是對行政權力的輕率與隨意。而政府的政策朝令夕改,將報亭的命運止于鼓掌之間,更傷害了公信力形象。

  悖論三,拆的不只是報亭,更是民生。報刊亭業主大多都是下崗職工、殘障人士等弱勢群體,小小的報刊亭卻是一家人的飯碗。雖然鄭州政府做出了看似妥善的安置,主動拆除的給予3萬元補償,並可在環衛工等崗位中選擇就業安置,或退路進店。但環衛工的崗位工資一般只有1000多元,怎麼可能與報刊亭相比較呢?而公眾原來買報很方便,以後進店了,就打破了這種消費習慣,有可能影響利潤空間。隨著報刊亭轟然倒下的,不只是一些家庭的物質保障。如果一個城市只是外觀漂亮,而失了愛民、便民之心,那麼這座城市只能是一個冰冷的鋼鐵森林。

  打著美化市容的大旗,不問公民的意願,拆除全部報刊亭美化的恐怕只有相關政府的政績與面子。城市管理,既要管,更要“理”。怎能簡單地“一刀切”了事。雖然現在由於手機等電子閱讀的普及,報刊亭的便民功能正在弱化,但只要加強管理,規劃得當,報刊亭依然是便民的好去處,比如增加交水電費,電話費,訂購火車票等功能。既可使我們的城市面貌上一個新臺階,提高城市文化品位,又能解決一些下崗人員及孤寡殘障等弱勢群體的生活問題,何樂而不為呢?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