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範醫保不能只算經濟賬

時間:2012-04-24 09:39   來源:光明日報

  4月23日媒體報道,北京一些醫院近期集中出現保定患者住院治療現象。記者赴河北保定調查發現,保定各大醫院限收職工醫保病人。據悉,保定實行名為“總額預付制”醫保新政,醫保中心給醫院定指標,要求醫生限收職工醫保病人,超出限額的由醫生自行承擔,若要在當地治療,患者只能自費。 

  如果把醫保基金比作一塊蛋糕,那麼包括保定在內的許多地方推行的總額預付制,就是通過計劃的方式來“切蛋糕”。經辦機構根據每家醫院收治醫保病人産生費用的均值,再綜合各醫院醫生和病床數量,算出一個權重,按照權重不同給出相應的醫保基金使用指標。這一制度的設計初衷,在於通過包乾使用、超支自負,遏制醫院過度醫療的利益衝動,從而控制醫保支出增速,規範醫療服務行為,緩解百姓看病貴。 

  不過,總額預付制在實踐中也暴露出一些問題。首先,指標控制是剛性的,與複雜多變的實際情況難免存在差異,以至於有的醫院指標不夠用,有的醫院指標用不完。出於自身利益的考量,前者可能推諉拒收患者,高懸“免入牌”;後者可能瘋狂開藥做檢查,套取醫保資金。其次,把醫院推向控制醫保風險的前臺,給本就緊張的醫患關係增添了不和諧因素。有的醫生有病不治、對患者區別對待,背離了救死扶傷的職業準則;個別患者花錢請“醫鬧”、鬧死都要住,破壞了正常的醫療服務秩序。 

  旨在規範醫保的措施,之所以會誤傷患者的權益,暴露出一系列深層次的問題。從制度本身看,總額預付落實到具體的醫療機構就值得商榷。畢竟,我們很難準確預知每一家醫院的未來經營狀況,而患者病情的個體差異,更加劇了這種不確定性。有時,一個重病號就可能“花掉”幾個病人的指標,打亂醫院和科室的總額控制計劃。從醫療大環境看,在政府投入不足的前提下,公立醫院趨利動機仍在,單靠醫保總量控制,降低醫療費用的潛力有限。 

  規範醫保不能只算經濟賬。誠然,單從賬面上看,現行總額預付制度控制了醫保支出過快增長,護住了公眾的“救命錢”,但也造成了醫院拒收病人和過度醫療並存的尷尬,反而損害了患者的就醫權,降低了醫保的服務效率,加劇了醫患矛盾。 

  對此,一方面需要制度堵漏,進一步精確、細化醫保預付方式,逐步從按人頭付費過渡到歐美國家通行的按病種支付,使醫院收費趨於合理化。有條件的地方還可以由各級醫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組成“醫療聯合體”,通過區域內患者的相對固定、有效分流,降低整個醫聯體總額預付的風險。另一方面需要政府護航。規範醫保是為了避免浪費,而不是弱化公共責任。各級政府應加大財政投入,取消以藥養醫,使醫生摒棄多開藥拿提成的思想,通過合理用藥、適度治療,讓有限的醫保資源造福更多百姓。 

編輯:樊玉嬌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