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謠鹽”是怎樣煉成的

時間:2012-04-09 08:32   來源:四川線上

  從清明放假以來,甘肅蘭州各大超市一場沸沸颺颺的“搶鹽”鬧劇上演並持續升溫。隨後,多家媒體報道了蘭州鹽市供應充足,價格完全正常的事實真相。同時各中鹽專賣批發點、大型超市以媒體報道為依據勸告市民了解事實真相,不要相信謠傳而盲從搶購。這兩天,市民搶購熱潮逐漸平息。(4月7日《西部商報》)

  “搶鹽”鬧劇甚至也在武漢出現。《武漢晚報》報道説,蘭州男子聽信謠言在武漢搶購13000斤食鹽,最後的結果是:退不掉,賣不得,運不走。“搶鹽”鬧劇並不新鮮。去年三月,因為日本核泄漏危機,就曾經爆發過全國性的“搶鹽”浪潮。更讓人納悶的是,改革開放30年,“搶鹽”鬧劇似乎便從未停止。在社會不斷進步,科技不斷發展的今天,“謠鹽”為何仍然屢屢出現,這是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1947年,有學者給出了一個決定謠言的公式:謠言=(事件的)重要性(事件的)模糊性。食鹽對於民眾而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為不可或缺,一旦有食鹽漲價的傳説,民眾便會産生“寧可信其有”的心態。少數居心叵測者,則會試圖“囤積居奇”,想借機大撈一筆。於是乎,“別人搶,我也搶”的現象,也便隨之出現。可以看出,“謠鹽”之所以會屢屢産生,有其深刻的社會心理原因,譬如群體極化、從眾流瀑、寒蟬效應等。

  古人云:謠言止于智者。倘若一個謠言的接受者,有著自己獨立與明智的判斷,他便不會輕信謠言。食鹽價格會暴漲麼?倘若你相信,只能説你對國家的食鹽專賣體制,太不了解。是的,食鹽流通是國家專營,價格控制很嚴,雖然這一體制存在種種弊端,但是在保證食鹽供應這一點上,還是很有優勢的。另一方面,全國一年的鹽産量超過6800萬噸,其中井礦鹽佔4000萬噸,絕大部分用作化工原料,一旦有需要,這些産能很容易生産出足夠的食鹽。

  “謠鹽”的受害者,同樣不了解我們政府“穩定壓倒一切”這一執政理念。食鹽涉及每個民眾的利益,放任食鹽價格波動,不僅可以引發“搶鹽”風波,甚至可能影響社會穩定。從這個角度看,食鹽價格不可能暴漲暴跌。即便要漲價,也會如油價上漲般“溫水煮青蛙”。

  對於“搶鹽”鬧劇,媒體認為,消除恐慌的良方當然是科學知識的普及、資訊的公開、政府的公信力。是的,對於“謠鹽”或“謠言”,不僅需要通過法律手段來控制謠言的傳播,更需要通過辟謠發佈真相來重塑政府公信力。謠言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沒有辟謠的管道。

  《人民日報》最新評論説“網路家園決不能任由謠言瘋長”——“杜絕謠言的生長,需要每一位公民的共同努力”,文中這句話我深表贊同。既然“謠言止于智者”,謠言又取決於(事件的)模糊性,要想每個公民都具備防謠辟謠的能力,恐怕有賴於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進一步開放——唯此,每個公民才可能成為“智者”,“謠鹽”之類才不再有藏身之處。(劉義昆)

編輯:樊玉嬌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