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正在淡去對土地的感情

時間:2012-04-10 08:22   來源:長江日報

  清明祭祖,免不了要回老家。行程雖然短暫,卻無處不切身感受到,老家的鄉親們正在淡去昔日對土地的那番深厚感情。

  與鄉鎮公路上擠著越來越多的車輛形成鮮明反襯的是,過去漫山遍野、一眼看不到頭、令人熟視無睹的油菜花,如今點綴稀疏,盛景不現。許多未耕田地中,一眼便可以看出,拋荒久有時日,因為用來維繫水源的田埂早已千瘡百孔。

  老家村莊不大,原本三十多戶百來人口。然而此番返鄉,從村子這頭走到那頭,居然只碰到三五人,無一青壯勞力。更讓人感到鬱悶的是,鄉親們談論最多的不是如何種田致富,而是城裏的那些事兒。比如家人務工收入情況、購房、購車等問題。在那些依舊呆在鄉下的鄉親中,很多人還在公開盤算何時搬往附近的城鎮。以老家村莊為例,全村三十多戶,現在完全靠農業生産的不超過五家,相當一部分充其量只能算是“半耕戶”,種田僅僅只是為了滿足全家人的日常“口糧”需求。

  毫無疑問,近年來,一些地方的農民也富了起來,但務工收入仍舊是許多家庭的主要收入來源。雖然農民工工資並不高,但相較于老家的那點種田收入,仍舊具有較強的吸引力。農資價格居高不下,糧食市價雖然看似也有所上揚,但處於“粗加工”源頭的農民凈收入並不高,更多鄉親感覺種田餓不死人,但如果“算上人工成本,絕對虧本”。

  曾幾何時,鄉親們對土地的感情深厚,至今令人記憶猶新。為了增加耕種面積,那些土地並不肥沃的山坳,也被鄉親們爭先恐後地開墾出來,那時的村裏可耕面積雖然也不多,但不計入上交積累的開荒土地面積也算喜人。隨著土地收入地位的下降,墾荒的土地重新長滿了野草。

  糧食總得有人種,國家應當建立能夠激勵農民種田積極性的利益回報機制。農民不是生活在真空中,對土地再有感情也不能當飯吃,要生存就必須擁有必要的利益基礎。激勵並不是單純的提高糧價,而在於站在農民視角,設身處地地研究惠農興農政策,否則就難免好政策被中間環節層層“截流”。

編輯:樊玉嬌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