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抄襲本科論文”背後的真問題

時間:2012-03-28 11:19   來源:中國青年報

  2010年年底,北京體育大學在讀碩士生盧迪發現一篇署名洛陽某高校體育部張麗教授的文章,涉嫌抄襲自己的論文,95%以上的內容幾乎一模一樣,遂于2011年起訴張麗,索賠10萬元。3月26日,法院一審判決認定張麗抄襲,要求其賠償1000元。(《大河報》3月27日)

  教授論文抄襲已是司空見慣的事,以至於社會上已經産生了“審醜疲勞”,不是院長、院士級教授抄襲都引不起“新聞興奮”。不過,此前的抄襲,多為教授之間互相“借鑒”、“致敬”、“引用”,尚且“門當戶對”,可身為教授卻去抄襲本科生的論文,未免顯得太“沒出息”。

  對於張麗教授抄襲盧迪論文一事,筆者以為,重點不在教授抄襲越來越“檔次低”,墮落到連本科生論文都不放過,也不在於1000元賠償與10萬元的索賠金額相去甚遠,壓根就沒什麼懲戒效果,甚至也不在於教授抄襲凸顯的學術倫理淪喪,而在於,為何這篇本科生的論文會引起一位教授的關切,進而不惜泯滅學術良心而悍然抄襲?

  從報道中可知,張麗教授之所以不惜名聲去抄襲本科生的論文,應該是看中了這篇論文的原創價值,而由其抄襲行為可以看出,國內教授們的學術原創能力,何其蹩腳哇。

  多年來,國人一直有種“諾貝爾獎情結”——頒獎前渴望國內學者獲獎,頒獎後又因無人得獎而泛起“酸葡萄心理”。眾所週知,諾貝爾科學獎項,最看重的就是學術原創性和學術價值,而不是撰寫了幾本專著、發表了多少論文。國內學者的“軟肋”,恰恰就在於原創性不足,專著多為“編著”而成,論文多為拼湊之作,缺少創新精神,如何能獲獎?錢學森先生曾經發出著名的“錢學森之問”——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人才?究其根本原因,也是在於缺乏創新,教授尚且“天下文章一大抄”,原創能力不足,談何培養傑出人才?

  有數據顯示,我國科技人員發表的期刊論文數量已躍居世界第一,但論文平均引用率只有10%左右,排在世界100名開外。這也意味著我國學者的大多數論文是“無效生産”,形同“垃圾”。

  “教授抄襲本科生論文”一事,再次暴露出科研界、學術界的創新不足。如果不積極改變目前的學術評價機制,滌清淪喪的學術倫理,鼓勵原創,那麼,如此的抄襲鬧劇將屢演不止。(薛世君)

編輯:樊玉嬌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