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南京市要求173家化工企業停產整治,該關的關,該搬的搬,這場“環保風暴”刮得聲勢浩大,備受社會關注。
在轉方式、調結構、保民生的大背景下,一些企業被淘汰出局是正常的,關停或搬遷那些具有較大污染風險的企業,對于改善城市環境質量具有重要作用。然而,企業被關停或搬走之後,並不意味著污染風險自動消失,有幾個問題需要認真追問:它往哪里搬?企業原址的那片土地是否受到污染?污染場地如何修復?
企業搬遷,並不是遠離城市就行,也不是換個地方原樣生存。城市要幹凈漂亮,郊區和農村也不能藏污納垢。南京的污染企業想搬到蘇北,蘇北各地豈能照單全收?這類事情如果南京市管不著,江蘇省應該管。不淘汰產能落後的企業,不是真正轉變發展方式。企業若要繼續生存,換地方可以,不升級換代不行,不進工業園區不行。
企業關停或搬遷,原址那片地似乎成了寶地。真是這樣嗎?有報道說南京的六合磷肥廠現在已經全面關停,但廠區依舊氣味刺鼻,土地明顯發黑。科研機構檢測表明,土壤中含有銅、鉛、鎘、汞、砷等金屬。2004年北京地鐵施工和2006年武漢地產項目施工時發生工人急性中毒,最後查明就是由企業原址的土壤污染造成的。有毒的土地,還能算寶地?
土地是稀缺資源,但工業企業退出的土地往往殘留大量污染物,形成污染場地,必須經過檢測、評估乃至修復治理,才能開發利用。上世紀70年代,污染場地的大量出現,成為發達國家面臨的嚴峻環境問題,由處理不善引發的污染事件時有發生。此後,這些國家不斷完善相關法律與標準,明確規定污染場地修復責任,加上相關處理技術日趨成熟,問題才逐步解決。
如今,隨著我國城鎮化進程的加快,產業結構和規劃布局調整,國內的城市也開始面臨這一問題。有關專家在北京、深圳和重慶等城市的調查顯示,最近幾年工業企業搬遷遺留場地中將近1/5存在較為嚴重的污染。可以肯定,未來幾年還將有大批企業遺留的場地進入城市土地的儲備庫,防止污染場地被“拿來就開發”,是城市管理必須破解的一道新課題。
人們常說我們不能走“先污染、後治理”的老路,就污染場地而言,“先污染”老路已經走過了,關鍵是“後治理”能否跟上。令人欣慰的是,南京市開始著手解決污染場地的問題,但是從全國來看,類似情況還未引起充分重視。事實上,我們不缺檢測和鑒定污染場地的技術,也可以引進國外先進的修復治理技術,缺的是治理責任,缺的是信息公開。
退一步講,污染場地如果一時半會兒治理不了,就放著別動,並且給公眾一個交代。千萬別讓開發商隨便“動土”,忽悠不明真相的人們投資置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