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拿出“造樓”決心來改造地下

時間:2011-07-04 13:51   來源:廣州日報
  進入6月以來,我國很多地方遭到強降雨襲擊,杭州、深圳、南昌、北京、武漢等多個城市遭遇“內澇”尷尬。不少網友戲謔:如今可以“去武漢看海”、“到杭州觀水漫金山”、“坐北京地鐵賞水簾洞景”……前天,曾免於內澇的長沙也在強暴雨之後多處積水,市區交通癱瘓。

  僅僅一場強降雨,街道成河、住宅進水、汽車沒頂……內澇似乎已成為城市遭遇強降雨後的普遍狀態。可以説,暴雨下到哪,內澇就在哪出現。在強降雨面前,現代化的城市從未顯得像今天這般脆弱,人們不禁要問:一座座“水城”在暴雨後現身,中國的城市究竟怎麼了?

  當然,我們可以説,內澇不斷出現凸顯了城市暴雨預警機制的不夠完善,以及在內澇後應對措施的不夠得力。但如此解釋顯然有點“事後諸葛亮”的味道,在城市排水系統“欠債、落後”的事實面前,內澇更多的則是暴露了城市要以什麼樣的發展理念,來打造“地下城市”?城市管理者又該以什麼樣的決策思路,來規劃城市的現代化進程?

  時下,在快速推進城市化的過程中,城市“造樓”的衝動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強烈,決心也越來越大。前幾天有報道説,中國在建摩天大樓總數超200座,相當於今天美國同類摩天大樓之和。再加上過硬的基礎設施,使得城市的外表看起來是如此的鮮艷奪目。然而,“造樓”的理念再先進,城市的外表再光鮮,也掩蓋不了城市地下基礎設施的“短板”。在強降雨的衝擊下,地下排水系統顯得“漏洞”百齣,號稱現代化的城市竟然被內澇逼得有點不知所措,這很説不過去。

  説到地下排水系統,許多人會聯想到美國警匪片,很多槍戰和逃生場景就是在下水道裏上演的。而令法國大文豪雨果引以為豪的巴黎地下水管道,據説開輛卡車進去也不成問題。相比國外寬敞的下水道,國內城市的下水道無疑很令人汗顏。杭州的地下排水管,最粗的直徑也不過兩米多,不到一米的比比皆是;蘭州、太原的很多地下排水管直徑居然還不到30釐米……在排水系統設計標準上,也明顯偏低,像武漢市管網排水系統的口徑還是按照“一年一遇”的標準而建的,上海250個已建成雨水排水系統,也僅基本達到“一年一遇”,重點地區才達“三至五年一遇”。當幾十年一遇的暴雨來襲、內澇屢屢發生時,“一年一遇”的標準是該改進了。

  為何地下基礎設施如此落後?很多城市以“歷史欠賬太多”為自己開脫。但公眾不解的是,有錢建高樓、建地鐵,唯獨沒有錢改造地下排水設施?以長沙為例,兩年來共投入1.5億元用於城市地下排水管網的疏浚和改造,這樣的投入與地上基礎設施的“大手筆”相比,實在是微不足道。

  歸根到底,是“重地面、輕地下”的政績思維在作祟。高樓大廈、園林綠化等地上看得見的工程,被視為城市的形象,既容易出成績,又臉面有光。下水道深埋地下,誰也看不到,建得再好,也難以體現政績,因而也就無人重視。須知,下水道的好壞,暢通與否,能否經得起考驗,能反映出一個城市的文明、尊嚴和良心。城市擴張不能急功近利,而要未雨綢繆,拿出在地面上“造樓”的決心來改造地下基礎設施。城市規劃者也急需補上“地下課”,轉變理念,把地下排水系統當作“地下公共通道”來建設。(李龍)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