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有解決城市內澇的時間承諾
時間:2011-06-23 13:26 來源:長江日報
城市積水已經退去,生活又恢復到了日常狀態。人們會在茶余飯後的閒談中,聊到兩天前的那場內澇,作為一個事件,“內澇”成為過去時,但作為一個問題,它仍然存在。
在那場內澇中,社會人群與城市生活顯露出豐富多元的一面。武漢大學據説成為“澤國”,這突如其來的變故,成為許多學子們遊戲玩耍的場景;據説在中南民大,由於強降雨,南湖水漫到了校園,學子們用水桶捕撈隨湖水“闖入”校園的魚。“水上樂園”,“到武漢來看海”等等詞句,在網上迅速火了起來。
內澇成為遊戲的天然布景,顯示其作為社會文化事件的一面。遊戲,並不是“苦中作樂”。日常秩序的短暫中斷或者説混亂,可以帶來一種類似節慶般的狂歡氣氛,有時候人們為了獲得這種快樂,會主動製造一些失序出來,比如國外的奔牛節、扔番茄節等等。
總體而言,內澇更多帶來的是煩惱。交通癱瘓、受阻某處,以及汽車損壞、房子倒塌、傢具淹水等等,個人煩惱與公共煩惱交織在一起,一些市民在後面一段時間,可能有得一忙了。一場大雨就內澇,或者逢雨必癱,對現代城市而言,並不應被視為正常現象。
城市,從其起源看,是防禦與交易的場所,分別對應于“城”與“市”。也就是説,不論社會如何發展,城市至少是人們可以在此獲得安全與發展的地方。一種理論認為,人們為了安全與發展需要,一些活動,個人無法獨立完成,需要結成組織去做,為了能讓這個組織能夠運作起來,每個人就需要繳納一些資金。無論這個組織叫做國家、城市,還是僅僅是一個社區級別的,人們都因此而獲得生活上的保障,如果這種保障並不穩固,時時受到侵擾,那麼人們可以提出要求。我想,內澇的道理大抵類似。
武漢這次內澇的一個直接原因,就是強降雨超過了城市排水能力。事情可以這樣表述,也可以反過來表述:城市排水能力低於強降雨。這個問題當然不是武漢獨有。我記得,贛州和青島的排水能力,曾當做一個正面的例子。今天中國一些城市在排水方面的技術能力和經濟能力,我不相信,會比千年前的宋朝和百多年前的德國差,問題在於,排水設施既然埋了下去,就應該有與其名稱相稱的表現。排水能力已顯不足,排水管網卻沒有受到認真的對待,被工程施工挖斷的事情,不絕於報端。
這次內澇,武漢沒有發生重大安全事故,這是幸事,也是好事。但城市內部這樣嚴重的積水,對生命財産安全確實構成了威脅。現代城市已經沒有了如古代城市那樣的戰爭等外部威脅,安全概念已經基本內部化,比如社會治安等,那麼能否經受住一場大雨或者一場大雪的檢驗,也應該成為城市安全的事項。
今年武漢還會不會再有強降雨,明年會不會有,後年、大後年……這其實是説不準的事情,風險不能説絕對沒有。內澇原因已無須多言,相關部門從去年説到了今年,我想,他們自己恐怕也不願意年年重復下去。武漢有沒有徹底解決內澇問題的時間表,相關方面能否向市民承諾這一點,我們都很期待。(劉敏)
編輯:張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