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琴論”挨批,説冤也不冤

時間:2011-04-12 14:43   來源:廣州日報

  做客央視分析藥家鑫案時,中國公安大學教授李玫瑾表示,“由於平時情緒不好時會用手指砸鋼琴鍵盤來發泄,藥家鑫連扎受害人八刀,是他的一個習慣性機械動作”…… 這些話引起軒然大波。一些網友就此認為她是在給殺人犯開脫。而李玫瑾表示,她沒有為藥家鑫開脫罪行,作為犯罪心理學學者,她的研究領域與量刑無關。(4月11日《京華時報》)

  李玫瑾的鋼琴論,使其一度被稱為“犯罪漂白家”。對此,李玫瑾顯然頗為委屈,她冤嗎?確實有點。打量她的所謂鋼琴論,不少網友確有斷章取義之嫌,聯繫前後語境可知,她的意思並不是説藥家鑫把殺人當彈鋼琴。乍看起來,這只是一個人的委屈,折射的卻是學者面對社會喧嘩的困惑與慌張。實際上,我們更該追問的是,為何一句鋼琴論就引得軒然大波?並非是民眾對李玫瑾有成見,而是李玫瑾的言辭勾起了民眾的三重復雜心理。

  一是對“磚家”的自然排斥,對偽專家的不屑與警惕。放眼當下,某些專家沒有了獨立的思考,被權力豢養、被資本包養,屁股決定腦袋,經常為亂權者擦脂抹粉,或為不良資本代言。某些專家混淆視聽、為虎作倀,直接導致真相迷離、正義不彰,備受輿論詬病。因此,當鋼琴論一齣,民眾本能地認為李玫瑾是為藥家鑫辯護。

  二是對司法不公的本能厭惡與痛恨。按説,藥家鑫該判何刑,應該是司法的事,無需專家置喙,也不用媒體審判,但近年來司法不公時有發生,導致民眾對司法公正缺乏信任。在此語境中,民眾也擔憂藥家鑫得不到應有懲處。

  三是弱者自況的悲情反應。在藥家鑫事件中,被害人張妙死於非命,拋下年僅兩歲的孩子與年邁的父母,令人哀憤。張妙的遭遇讓不少人聯想到自己同樣處於食物鏈的末端,聲援張妙就是聲援自己,撻伐藥家鑫就是撻伐張狂的權力,質疑和嘲諷專家就是批評為虎作倀者,此時,藥家鑫和專家已經成了一種符號,而部分網友自身的弱勢地位,也強化了這種悲情心理,如果日後自己陷入困境,誰來幫腔?

  即便李玫瑾是無心之論,也招致民眾不滿,但是,僅把板子打在網友的屁股上,並不公平。李玫瑾們也應該反思,為何當前不少人批判專家?專家不也應該反躬自省嗎?

  更可怕的問題在於,李玫瑾的境況,隱喻了社會共識的裂痕化。即,不管你(專家、官員)説的對不對,我(不少網友)都沒有耐心聽你的,更不會相信你,認為你包藏禍心、必有所圖,這從一系列社會事件中可得到驗證。同時,不少專家也對民眾缺乏信任,在他們看來,網友是浮躁的,是架秧子起鬨,是故意不明真相者……這種社會共識的裂痕化,無疑值得警思。(王石川)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