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清輝:中國經濟工作的重心是追求品質和效益

時間:2015-01-21 15:54   來源:台灣網

  2015年1月15日,下午在南京“引領創新—新常態下中國大宗商品發展權威論壇”,宋清輝與博鰲亞洲論壇秘書長、原中華人民共和國駐美特命全權大使周文重、中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學術委員會秘書長張燕生、高盛集團投資管理部中國副主席暨首席投資策略師哈繼銘展開對話,共同以專業視角分析國際市場的趨勢與中國經濟發展的前景。

  在對當前經濟態勢的判斷上,宋清輝從當前並結合長遠的經濟態勢指出,中國經濟的任性大、潛力足和迴旋餘地大,過去長期高速發展破壞環境、浪費資源、暴力拆遷等,都有違市場經濟規律,從經濟未來發展來看,2020年無疑是中國經濟的一個重要轉捩點,經濟將由中高速增長轉為中低速增長,經濟更注重品質和效益。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學術委員會秘書長張燕生則在我的基礎上補充道:2014-2049是新三十五年,2014-2020是新三十五年的第一個關鍵階段,它決定中國改革的方向和發展的前景,值得期待。

  以下是宋清輝先生演講實錄:

  回顧2014年,雖然這一年是中國經濟增速最低的年份,全年經濟增速在7.5%左右,為1990年以來最低值,但它卻是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曙光。從2014年起,中國的新興産業開始崛起,技術創新和消費等開始取代固定資産投資,對經濟增長的推動開始加碼,從而標誌著創新驅動成未來經濟發展的新常態。增速換擋只是表像,本質則是轉型升級。

  經濟新常態是和過去的“舊常態”相對應的。1978年至今已有三十多年的歷史,過去的三十五年中國經濟增速平均接近兩位數,所以過去的增長的常態最重要的特徵就是高速度。過去三十多年的經濟增長主要是靠大量的投資來拉動中國經濟的增長,因此累積了不少深層次的問題和矛盾。這種深層次的問題是由投資的雙重性所導致:一是投資在投入的時候能夠拉動經濟增長,投資一旦完成就會形成大量的生産能力和供給;二是大量的生産能力形成後,消費不能夠及時跟上,必然面臨著産能過剩。

  如今消費對經濟的推動作用已經超過投資,未來中央將會繼續借助對消費的拉動實現經濟結構的轉型升級。消費市場是我國經濟增長的最大動力源,未來我國消費政策出現重大調整是完全可以確定的,並且會以“組合拳”的形式出臺所有新政策。

  作為宏觀經濟微觀基礎的企業,要認識到個性化、多樣化消費將會漸成主流,因此個性化、多樣化消費是企業制定戰略措施、調整産品定位時繞不過去的坎。企業在迎合個性化消費需求,必須注重兩點:一是突出産品品牌和內涵,二是保證産品品質。這不僅是企業爭奪和鞏固市場份額的需要,也是尊重消費者的表現。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新常態”,意在確定未來經濟主要依靠“創新驅動”的發展新思路,意味著必須讓創新接棒,成為驅動經濟發展的新引擎。在創新成為中國經濟根本動力的新常態下,只有通過科學認識新形勢,研判未來經濟走勢,才能夠主動適應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徵,把握經濟發展新常態。

  經濟從過去的舊常態走向一個相對寬鬆下的新常態,增長速度一定是要換檔的,這就意味著經濟的增長不會再像過去依賴投資拉動和出口拉動,更重要的是讓市場能夠發揮它的資源配置決定性作用,從而依靠創新、消費等去拉動,通過形成的多方合力來驅動整個經濟的增長。

  從當前經濟步入新常態的狀況來看,中國經濟工作的重心已轉移至追求品質和效益,不再是簡單地追求超高的增長速度。2015年的經濟工作的主基調是“穩中求進”,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積極適應新常態,因此財稅改革、國企改革、價格改革、土地改革等都是2015年大刀闊斧式改革的重頭戲。

  經濟增長速度的變化,意味著中國産業結構的變化和品質的變化。2014-2020年作為新三十五年的第一個關鍵時間節點,標誌著第三産業在GDP中所佔的比重將超過現有的第一大産業,同時新常態下經濟增長方式,正從重視經濟增速轉向著重經濟發展品質和效益,轉向品質效率型集約增長。(宋清輝,著名經濟學家,陸家嘴金融網、人民網、新華網等特約經濟學家)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