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P年考,“7.4”再解“新常態”

時間:2015-01-21 14:26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在經濟“新常態”下,政府更加尊重事實,開始習慣低於預期目標的現實。各級官員都應該適應並強化這個“新常態”,擺脫唯GDP情節,切實在轉變發展方式上下功夫

  1月20日,在國新辦新聞發佈會上,國家統計局局長馬建堂首次對外公佈了2014年中國經濟數據。2014年我國GDP首破60萬億元,達到636463億元,同比增長7.4%,增速滑落至1990年以來的新低。(1月20日新華社)

  2014年經濟大數據的發佈,是最近一段時間媒體和公眾關注的大熱點。雖然這些大數據看似離每個家庭的“小賬本”有一定距離,但不能説這些數據與你我無關,大數據裏透露的新資訊和豐富的新內涵,值得關注品讀。

  先説説最大的數據——GDP。2014年我國GDP首破60萬億元,達到636463億元,同比增長7.4%。這一數據意味著,我國基本完成了2014年初政府制定的發展預期目標。我們知道,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做政府報告時明確指出,2014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國內生産總值增長7.5%左右。最終真實數據定格在7.4%,意味著當下政府在經濟“新常態”下,開始習慣低於預期目標的現實。對此,各級地方政府都應該有所適應,至少別再為了完成所謂的GDP目標,而編造出比全國高一倍的數據了。

  再説説固定資産投資增速放緩。數據顯示,全年固定資産投資502005億元,比上年名義增長15.7%;全年全國房地産開發投資95036億元,比上年名義增長10.5%,其中住宅投資增長9.2%。這説明,較之於以往,我國固定資産投資——主要是房地産投資,出現了明顯的發展減緩現象。這當然是好事,一者,貨幣投放量可能會逐漸減少;二者,生産資料的價格不會大幅上漲,通貨膨脹的壓力也將變小;三者,經濟發展會更加健康可待續,單純靠賣地、基建為手段的發展思路已經嚴重落伍。

  大數據中有小民生,最可喜的成績當然還是老百姓的收入。可圈可點的是,這一次,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不僅跑在了GDP發展的前面,而且還甩出了好幾條街遠。數據顯示,我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進一步縮小。全年農村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速,快於城鎮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2.4個百分點,城鄉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倍差2.75,比上年縮小0.06。更大的利好是,全國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數17570元,比上年名義增長12.4%。我們知道,GDP增長速度不一定就決定著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提高,關鍵的問題還在於調節構,中國當前時刻值得追問的仍然是,老百姓是不是分享到了經濟快速發展的紅利?

  在就業方面,政府也拿出了一份令人滿意的成績單。數據顯示,全國就業人員77253萬人,比上年末增加276萬人,其中城鎮就業人員39310萬人,比上年末增加1070萬人。筆者認為,在GDP增速放緩的“新常態”下,能夠實現就業人數有增無減的原因在於政府的簡政放權釋放了市場發展的活力,包括降低創業門檻、減少審批流程、設立自貿區等原因。當然,也離不開總理在海外作推銷員拿到一千多萬美元的合同大單的原因。

  7.4%的增速,並不比預期的7.5%左右高,這裡面的豐富含義,值得好好品味解讀。其實,早在2013年,中組部就下發文件,要求淡化GDP指標在政府考核中的作用,對此,各級官員都應該適應並強化這個“新常態”,擺脫唯GDP情節,切實在轉變發展方式上下功夫,這樣才能讓社會更加穩定,讓發展走得更遠。(王傳濤)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