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不少去銀行辦理更為安全的晶片IC卡的客戶頻頻遭遇銀行不為他們免費換IC卡,而是只能花錢重新開戶辦新卡的情況,銀行甚至搞所謂的VIP優先,忽視持卡人的安全要求。本該是銀行為保護客戶安全、優化用卡環境而開展的銀行卡“換芯”工作,怎麼變成了銀行借機從客戶身上“揩油”的機會呢?(本報今日A16版)
近年來,由於傳統磁條式銀行卡技術簡單、安全性差,銀行卡被複製盜刷而導致的金融欺詐案件時有發生。為提高銀行卡支付的安全性,減少欺詐行為,央行早于2011年3月底就公佈了推進銀行卡“換芯”升級為IC卡的實施意見和具體時間表,將銀行卡“換芯”上升為一項全行業的變革。且不説為銀行卡“換芯”是銀行業主管部門對商業銀行的要求,單就銀行業經營行為的本質來説,消費者將辛辛苦苦掙到的錢存進銀行,也就同時將一份信任託付給銀行,銀行為客戶提供安全的産品和服務是他們的義務。而部分銀行借銀行卡升級“換芯”變相收費的行為,不僅傷害了客戶的切身利益,更是對自身信譽的損害。
銀行之所以不願意主動為客戶免費“換芯”,恐怕主要還是出於成本的考慮。的確,製作一張銀行IC卡的成本要高於普通磁條卡,加上需要對現有POS機和ATM機進行升級改造,將是一項耗時費力、成本不菲的工作,但這並不能成為各家銀行轉嫁“換芯”成本的理由。事實上,央行已經為推進銀行IC卡指出了途徑:“銀行應採用市場化手段,用客戶需求帶動商業銀行的積極性,進而推動整個項目建設的滾動發展、可持續運作。”而且,按照央行的測算,推動IC卡帶來的改造成本,會隨著新卡發行應用帶來的“銀行經營向好,業績提高,而將成本逐年分攤的”。
實際上,對於銀行卡升級工作中出現的種種推諉、“揩油”現象,是有國際慣例可遵循的,國際銀行卡組織曾推出“風險轉移”政策來應對。按照這一政策,用戶由於銀行不主動更換IC卡而造成的欺詐、失竊損失,將全部由發卡行來承擔。
眼下,中國大部分銀行已經發展為採取現代企業管理制度的上市公司,部分銀行的資産規模和業績甚至躋身全球500強之列,銀行沒有理由不為每一位客戶提供更加安全、便捷、人性化的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