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氣價格改革悄然破冰

時間:2012-07-13 13:57   來源:經濟日報

  7月2日,我國首次開展天然氣市場化調峰,天然氣交易在上海石油交易所正式上市,首日成交3960噸。

  按照國家能源局的要求,此次將安排1億立方米非政府定價天然氣作為調峰氣量,在上海石油交易所天然氣現貨交易平臺交易,交易將持續到今年9月15日,以及時解決夏季天然氣尖峰需求。

  1億立方米的天然氣能解決多少用氣需求?

  據國家發改委數據顯示,今年前5個月,我國天然氣消費量613億立方米,同比增長15.9%。其中,國內生産天然氣457億立方米,同比增長7.3%;進口天然氣則達163億立方米,增幅42.8%。

  由此來看,對於即將到來的夏季用氣高峰,1億立方米仍可謂杯水車薪。但業內人士分析,此舉更為重要的意義在於,天然氣價格機制悄然發生了變化。

  眾所週知,天然氣以其效率高、清潔、方便的特點,已經在我國的能源消費市場佔有一席之地。

  據統計,近10年來中國天然氣産量年均增長13%,天然氣消費量年均增長16%,天然氣在能源消費結構中的比重從2000年的2.4%提高到去年的5%。根據國家能源局“十二五”能源發展規劃,預計2015年天然氣利用規模要達到2600億立方米,屆時能源消費比重將提高到8%左右。

  顯然,我國天然氣的生産增長速度趕不上消費的增長速度,部分天然氣還是需要進口。與這一現實相矛盾的是,目前,我國天然氣價格改革還相對滯後,國産天然氣基本是成本定價,進口天然氣價格也無法與國際接軌。隨著開發成本的逐步上升及進口氣的成本上升,現在再按照成本定價,很多天然氣生産企業已經難以盈利,進口氣甚至還要賠錢。這大大降低了天然氣生産企業和進口企業的積極性,供需矛盾進一步凸顯。

  因此,要解決天然氣供需矛盾,最根本就是要對天然氣價格形成機制進行改革,讓其更加貼近市場,最終形成天然氣價格由市場競爭形成的格局。只有這樣,才能讓天然氣發展進入正常的市場軌道。

  理順天然氣價格機制不僅有利於我國天然氣産業的發展,還有利於調整改善中國的能源結構,有利於能源行業與國際市場接軌,有助於中國經濟的整體發展。

  此次迎峰度夏的1億立方米的天然氣交易,雖然數量不大,但是我國首次採用市場化方式解決天然氣動態調峰需求,有利於更加合理有效地配置天然氣資源、滿足動態調峰需求。更為重要的是,它意味著天然氣價格形成機制改革已然破冰,將會為天然氣價格體制改革帶來深遠的影響。

編輯:許娜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