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港合作——從“硬”引進 邁向“軟”吸收

時間:2012-07-12 14:28   來源:經濟日報

  國務院日前正式公佈《關於支援深圳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開發開放有關政策的批復》。值得關注的是,《批復》針對金融改革創新的篇幅佔到近三分之一,鼓勵前海在金融改革創新方面先行先試,這反映出中央對前海金融改革創新和金融對外開放的高度重視。

  這其中最受矚目的莫過於人民幣跨境業務的先行試驗。例如,“允許前海探索拓寬境外人民幣資金回流渠道,配合支援香港人民幣離岸業務發展,構建跨境人民幣業務創新試驗區”;又如,“支援設立在前海的銀行機構發放境外項目人民幣貸款;在《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EPA)框架下,積極研究香港銀行機構對設立在前海的企業或項目發放人民幣貸款”,等等。除了人民幣國際化和深港金融合作,混業經營、放鬆監管、金融交易市場建設等,也是此次《批復》值得關注的亮點。

  實際上,深圳金融改革已醞釀多時,深港金融合作政策通道也已經逐步打開。早在2010年深圳經濟特區成立30週年之際,國務院正式批復《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總體發展規劃》,就為深港深化金融合作和深圳金融創新提供了良好發展空間。

  2011年12月深圳出臺的《金融業發展“十二五”規劃》進一步指出,通過支援香港建設人民幣離岸金融中心,強化深圳作為人民幣跨境流通主要渠道和人民幣計價金融産品與服務創新重要主體的地位。

  今年3月,深圳市政府則明確提出,將利用深港兩地暢通的支付結算互聯條件,嘗試逐步建立人民幣跨境流出和流入的“無障礙通道”。

  深圳與香港地緣相接、經濟相融,兩地合作基礎深厚,領域廣泛。從早期“三來一補”的加工貿易,到如今城市規劃、金融、科技、文化、旅遊等多個領域全面鋪展;從最初注重引進資金、技術,到重視引進香港的發展理念、管理模式,以及制度規則的借鑒,再到如今的前海開發、高端産業深度合作,深港合作日漸默契,合作層次不斷提升。此次深港合作發展再獲“大禮包”,這不僅是香港的驚喜,也是深圳的機遇。

  作為我國最早的經濟特區,30年後,隨著特區政策逐步淡出,加之內地城市發展步伐加快並與海外市場逐步融合,深圳面臨“特區不再特”、“優勢不再明顯”的質疑,如何繼續發揮“試驗田”作用,不斷開展探索與創新?前海作為深港合作的重要戰略區域,其重要意義就在於,深圳可以通過這一新陣地,繼續不斷向香港學習市場經濟發展的先進理念和法治經驗,學習社會建設的運作模式,學習如何更好地與國際接軌的過程,進而實現從“硬”的引進轉向“軟”的吸收。

  值得關注的是,《批復》支援前海開發開放有關的政策,不再是簡單的“優惠政策”,而是先行先試、開放創新的特殊政策,突出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探索試驗。我們相信,深圳將充分利用獨特的地緣優勢,以及開放早、經驗多、法規健全等“特長”,借前海這一新陣地,再創新的輝煌。

編輯:許娜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