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市調控需有新思路

時間:2012-07-10 09:51   來源:羊城晚報

  往年成交淡季的6月,如今多數一二線城市新建住宅成交量再創一年多來新高。“量先價後”,新高引發人們對樓市調控的憂慮。溫家寶總理前日再次強調繼續嚴控房地産市場,決不能讓房價反彈,造成功虧一簣。住建部也表示,對樓市調控力度不放鬆,並將對執行政策不力者問責。

  近期樓市成交創新高的原因,有人認為是減息的結果;有人覺得是對樓市調控的微調所致;有人則歸結為部分地方對限購政策落實不力。卻很少有人思考:兩年半的樓市調控思路是否有值得反思和完善的地方,樓市調控應該有什麼新思路? 

  對近年樓市的過熱,許多人以為投機性需求是推動房價大幅上漲的主要原因,因此才有圍繞“限購令”的博弈。投機指“把握市場機會從價差獲利的交易行為”。沒有價格上漲的機會作為前提,誰敢動用幾十萬甚至幾百萬鉅資高價入市炒樓?其實,城鎮化進程引發的巨大剛性需求和有限的土地供給的巨大矛盾才是房價上漲的主推力,投機性需求只是一個助推力而已。近10年間中國年均城鎮化速度達1.2%。按此估算,城鎮人口年均將增加近1600萬,按城鎮每人平均建築面積35平方米的小康社會目標,每年僅新增城鎮人口就有5.6億平方米的巨大住房需求。而城鎮化進程的加速使耕地逐年減少,目前中國每人平均耕地面積僅為世界平均水準的40%,耕地總面積僅約為18.26億畝,逼近18億畝耕地紅線,土地供需矛盾非常突出。

  因此,對降房價應建立新思路:第一、充分認識高房價是多種複雜因素長期交互作用形成,調控難以短期見效,樓市調控目標要立足價格長治久安,而不是短期效應。限購雖短期抑制了房價上漲,而從長期看,卻必須思考一旦限購令取消後的政策銜接問題,否則,可能會為房價報復性反彈埋下隱患。因為限購向人們傳遞的資訊是:住房是稀缺商品,強化了人們漲價預期、購買慾望和惜售心理,使本不想買房的也産生購買慾望。

  第二、剛性需求旺盛,土地供給卻難以大幅度增加,解決樓市供求關係失衡主要應從觀念和政策上引導居民尤其是缺乏購房能力的年輕人轉向租房。當下,對房價怨氣最大的是剛參加工作幾年的大城市年輕人,電視劇《蝸居》據稱因反映了其心聲受到熱捧,卻少有人思考這一問題的合理性:如果大學畢業幾年就能在標榜為國際化大都市的“北上廣”買得起房,早已不堪重負的“北上廣”人口會膨脹到何種地步!政府有能力滿足急劇增長的人口住房需求嗎?春晚小品節目《新房》中有句臺詞“房子不重要,有愛才有家”如今成為社會流行語。其實,在同樣人多地少、住房困難的日本,人們早就明白“有房不是家,有愛才有家”的道理。年輕人租房借房結婚是再正常不過的社會普遍現象,其比例高達60%以上。從沒有人把它當作“熱點問題”談論。

  第三、儘快建立完善的保障房建設和分配體系。住房具有經濟功能和社會功能。經濟功能主要著眼于拉動經濟,社會功能則注重保障人的基本居住權利。1998年房改政策設計,保障房曾被賦予重要作用,但後來過分強調房地産對拉動經濟的作用,使住房過度商品化,保障房建設滯後,推高了房價,只好靠打壓市場價格來滿足民眾對住房需求。如今必須重新思考如何強化保障房的制度設計問題,依靠完善的保障房體系滿足普通民眾的住房需求。(林文俏 廣東商學院教授)

編輯:許娜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