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市制度的最大障礙是行政干預

時間:2012-05-02 09:55   來源:羊城晚報

  在中國並不久遠的證券發展史上,“停而不退”的現象曾不斷出現。一些績效差的ST、*ST上市公司長期死而不僵,不斷演繹“烏雞變鳳凰”的神話。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ST星美,有一段時間,這家上市公司凈資産為負值、主營收入僅55.2萬元、員工僅7人,可就是這麼一家業務基本停滯、規模比不上個體戶的上市公司,因為稀缺的“殼”而市值高達24.2億元。許多投資者則抱著賺快錢、賺大錢的夢想,捲入“殼資源”的炒作中。有限資金的不合理配置,往往使得大盤藍籌股被冷落,非理性的投資理念充斥市場。

  4月29日,為完善上市公司退市制度,滬深交易所分別制定了上市公司退市制度方案,這兩個方案旨在促進藍籌股市場發展,終結垃圾股的炒作。比如,新增的退市條件中,就包含有最近兩年年末凈資産均為負數的,或最近四年營業收入均低於1000萬元的,其股票應終止上市。在新股改革的關鍵時刻,在創業板退市制度正式施行之際,監管層以出乎市場意料的決心和速度再次推出主機板退市制度,這充分表明監管層對市場優勝劣汰功能發揮的期望。

  據統計,A股市場已經連續4年沒有因連續虧損而退市的公司,歷史數據估算績差股退市概率僅有2%,而最近10年來,平均每年只有不到6家上市公司退市。“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有進無退的市場生態,使得市場環境就如同“一潭死水”。相比之下,在美國,近年來,NYSE(主機板)上市公司數量保持在2000家左右,儘管每年有100-300家新公司IPO,但同時也有100-300家公司退市;NASDAQ(創業板)的上市公司數量近年來則呈下降趨勢,從2003年的3294家降到2010年的2778家,原因很簡單,NASDAQ的退市公司數量(每年300-500)要略高於IPO數。“大進大出”是美英股市優勝劣汰及資源配置功能的充分體現,這與“形同虛設”的A股退市制度形成鮮明反差。

  對整個資本市場而言,或許,“退市制度”會造成市場一定程度的波動,比如創業板退市制度的發佈,就給創業板帶來巨大利空,當天,創業板指數跌破700點關口,跌幅達到了5.25%。此次主機板退市制度徵求意見,監管層特意挑選在假日推出,是頗有深意的,這有利於市場充分消化,儘量降低新規則帶來的市場衝擊。在我國,股市正處擴容階段,遠未達到“IPO家數與退市家數大體相當”的磅薄氣勢,但是,完善退市制度,擴大退市數量,這有助於市場形成吐故納新的動態平衡。

  此次滬深交易退市制度方案借鑒了國外的一些經驗,但是能否達到優勝劣汰的目的,仍是一個未知數。其中最重要的障礙,是“行政干預”。眾所週知,目前A股市場大多數企業都是由原來的國有企業改制而來,上市公司的控制權基本掌握在政府手中,一旦上市公司遭到退市預警,按中國的國情,當地政府一般會用行政資源來進行干預,這將極大影響退市機制功能的正常發揮。

  另外,此次改革只是兩交易所具體退市指標的變革,沒有觸及退市程式。我國證券市場的退市審批和處置一般是由證監會掌握,滬、深交易所只是退市的執行機構,這極大地抑制了交易所的創新動力,加大監管成本。在成熟的資本市場,行政權力一般只保留對異議的最終裁決權。在我看來,退市制度的改革不僅是標準的改革,也應是權力分配的改革,應逐步加大交易所在退市中的話語權,發揮其自律監管功能,提高退市制度的靈活性。

編輯:于斯文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