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退市”為何讓人驚訝

時間:2012-02-23 08:12   來源:大洋網

  國內A股市場之所以會出現以上市為目的的習慣,與長期以來上市榮譽化、圈錢慣例化、股東約束弱化密切相關。

  近日,阿里巴巴集團宣佈,向上市公司阿里巴巴B2B提出私有化要約。董事局主席馬雲表示,“阿里巴巴私有化,可讓我們免於承受擁有上市子公司所需面臨的壓力,能夠制定對客戶最有利的長遠規劃。”

  無需諱言,阿里巴巴和馬雲在中國是具有精神魅力的企業和企業家,以至於很多地方政府和論壇都以“為何我們沒有馬雲”為議題。而縱觀阿里巴巴的發展歷程也證明,該公司雖然不是完美無缺,但基本能夠較為完美地詮釋企業發展的訴求真諦。僅就企業的融資需求而言,融資絕不僅僅是為了圈錢,更重要的是以投資者長期利益為導向,如果上市公司的身份與這一利益導向發生衝突,那麼就應該放棄上市,甚至選擇退出資本市場,成為一傢俬人企業。

  以阿里巴巴的市場業務發展觀察,既有的阿里巴巴B2B的上市公司其實遇到了發展瓶頸,以2011年年報看,整體上市公司的發展增速已經有所減緩。按照馬雲自己的説法,長期以來阿里巴巴B2B用自己的收益養活著諸如支付寶和淘寶的業務,而今天這個“泥腿子”大哥或許要休息休息了。

  事實上,企業實現上市、成為一家公眾公司絕不僅僅意味著能夠合法地在證券市場融資圈錢,更意味著需要對更廣大的社會投資公眾承擔其應盡的企業責任。而這一點恰恰是目前很多國內A股市場上市公司所不具備的基本企業精神。如果僅從企業管理角度看待企業的上市行為,這從來都不是免費的午餐,更不應該成為圈錢的手段。

  因為一家企業上市融資意味著股權被公眾股東稀釋,如果融資資金無法帶來超額的回報,就意味著新股東利益會受到損失,上市公司股價就會下跌,同時新股東也會透過股東大會和董事會機制對公司管理層實施壓力。所以,作為一家負責任的上市公司,必須要考慮能否給予新股東足夠的利益回報,否則公眾股權的讓渡必然會帶來較為嚴峻的市場壓力。而從外部約束的角度看,如果公司自己的經營收益的回報率很高,上市就意味著新進入股東也可以享受到利益分紅,這對既有股東來説同樣會是損失。所以,選擇是否要上市,應該權衡這兩方面利弊因素進行綜合考慮,而不僅僅是把上市視為是一種榮譽,或者是合理合法圈錢的資格而已。

  當然,國內A股市場之所以會出現以上市為目的的習慣,與長期以來上市榮譽化、圈錢慣例化、股東約束弱化密切相關。如果上市意味著是企業的壓力、是發展的起點,那麼國內企業對於上市與否的問題也才能夠更加審慎。也正因此,其實很多國際知名企業都不是上市公司,比如宜家、沃爾瑪。這些知名盈利大企業之所以拒絕上市,本質上是不願意把自己的創富能力與人分享。以此而言,怎能去高看那些急吼吼等著排隊上市的國內企業呢?(馬紅漫)

編輯:樊玉嬌

相關新聞

圖片